为什么我们的阅读能力一直没能提升?

作者:外山滋比古

今天给大家解读的是日本作家外山滋比古(とやま しげひこ)的《阅读整理学》。

作者在书中将阅读分为了两类,分别是为“α型阅读”跟“β型阅读”

我们做“α型阅读”时,对我们阅读能力的提升毫无帮助,只有做“β型阅读”才有利于我们阅读能力的提升。而不巧的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是采用“α型阅读”

外山滋比古是日本著名的语言学家、评论家、文学博士。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站在了更为宏观的角度审视了社会当前的阅读状况。也许正是出于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觉得有必要在这件事上念叨几句,所以才为我们写下了这本书。

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给大家分享这本书:

1、作者对当前的阅读现况看到了哪些问题?

2、什么是“α型阅读”跟“β型阅读”?

3、对于喜欢阅读的我们该如何提升阅读能力?

图片来源网络


书中讲述了作者这样一次经历:

有一次他跟同事开完会后一起聚餐。他们都是一些在语言、文章写作、日语等方面的权威学者。餐间有一个朋友说自己买了个文字处理机,想照着说明书看看这个机器是怎么操作的可就是研究了老半天,还是看不懂。

有人马上附和说:技术人员,肯定是只懂技术不会什么写作的,反正自己看得懂就行;

有人说:理科出生,用语肯定就粗糙些,不会顾及读者死活的;

也有人说:这说明书,就是不合格的瑕疵品……

而听到这里,作者外山滋比古他有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看不懂说明书,这是阅读能力欠佳的一种体现,

说明书是写给客户看的,如果没有写明白,制造厂商的检查这一关是过不了的,我们如果看不懂就怪人家说明书没写清楚,未免有点刚愎自用,有失一个学者的身份。

心想平常都是以学者自居的人的阅读能力都尚且如此,更何况其它的普通民众。

作者表现出了担忧。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还看到的另一个现象,

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后门读者”。指的就是读报纸,看杂志时专门挑那些轻松软性文章,比如看一些明星八卦,社会趣闻,笑话杂坛之类文章(这些东西一般是排版在最后面)的人。看这些文章时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用动脑子。

而对于一些评论性的文章,比如关于国内外当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重大问题等进行分析评论,这种具有思想性、指导性的文章都是采取一种避而远之的态度。

一是感觉跟自己无关,很遥远。

二来也是最主要的,是自己看不懂,需要思考,需要想象力,感觉费时费力。

作者把这样的读者命名为“喝粥的读者”,就是只吃那些容易下咽的,而那些难啃的,要嚼两下的,就不爱吃。

认为这都是不具备成熟阅读能力的表现。如果长此以往,阅读再多,人们的理解能力也是不可能上去。

图片来源网络


面对自己看到的这么些问题存在的普遍性,作者总结出了阅读的2种类型:“α型阅读”跟“β型阅读”。

“α型阅读”就是指我们阅读那些自己已经有知识经验,或者已经有内容基础了的文章的阅读。

就比如说:昨天看了一场球赛,今天媒体上有关于它的精彩描述,评价,你找来阅读,然后你觉得有趣,耐看。或者你关注的某个明星偶像,关于他的报道文章,看得津津有味;亦或者看故事、小说等能找到主角的文章,然后带入自己情感等这一类的阅读,

做这种阅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一看就懂,不用费脑,轻松随意。

而“β型阅读”,是指我们阅读那些不了解内容的文章,没有知识背景基础,只能从文字去理解内容,需要动用洞察力,分辨力,想象力的阅读。

比如阅读一些说明文、宗教,哲学,心理学之类的书籍。

做“β型阅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第一次读的时候不是很理解,或根本不理解,需要重复,需要时间

图片来源网络

它对读者有几个明显的好处:

首先,做“β型阅读”时能培养一个人的专注力。因为不容易看懂,所以我们必须全神贯注,调用我们的全部技能去对付。长此以往,专注力能达到很好的锻炼效果。

其次,它还能提高一个人的智能。关于这点书中没有详细论述,只是简单交代了说这是教育工作者研究出来的结论。不过我们大家都有过经历,就是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语文课上要求学一些古诗词、文言文,这些都不懂,但还要求要背下来。我想其目的就是出于此。选择它们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枯燥乏味,不好懂。用以提高一个人的智能。

最后一点就是做“β型阅读”能让我们获得新知,发现新天地。并且它也是获得新知的必要途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读者对作品赋予新的意义,让作品重生。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处境是不一样的。所以看重的点就会不一样,印射在自己身上的东西就会不一样。也就是说作者表达的意图可能是这个意思,但由于作者这样的表达,我们受到了别的启发。

这就是做“β型阅读”的妙处。而“α型阅读”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境地的。

例如看《西游记》,“α型阅读”是看情节,看故事,而“β型阅读”则在看情节跟故事的同时,还看出了团队跟信仰;电视剧《亮剑》,“α型阅读”是看李云龙打仗,“β型阅读”则看打仗的同时还从中看出了《团队管理手册》的味道。

图片来源网络


做“β型阅读”尽管有这么多优势,但其实是一件相当辛苦的事情,在如今这个浮躁,追求快速的时代,对于初期的刻意练习者来说更是如此。

作者在书中提到,做“β型阅读”时,摆正心态很重要。

当我们在做“β型阅读”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情况:比如看一遍,不理解,或是根本不懂,再看一遍还是不懂。但这都不是大问题,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还刚好说明我们在做未知阅读,这是锻炼成长的好机会,也就是在告诉我们,现在读的东西会对自己是有提升的。

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晚年读《易经》,翻来覆去把《易经》读得连接竹片的绳子都断了好多了次,还在反复的读,也是“韦编三绝”典故的由来。

要我们也发扬这种读书精神。

读到这里让我想到了著名的“费曼学习法”,也是号称世界上最厉害的学习方法。

话说,费曼给他14岁的妹妹送了一个生日礼物,是一本天文学教科书,结果成就了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用的学习方法就是费曼学习法,

就是当我们学习某门功课,或看某很难懂得书时不用急,打开书从第一页开始看,遇到实在不懂的地方时,就回过头再从第一页开始一页一页往后看,如果又遇到不懂得地方了,没事,再重头来。如此往复,直到把整本书看完,如果这样把书看完了,对这门功课就会有很深的理解了。

这跟做“β型阅读”不谋而合。

图片来源网络


做“β型阅读”并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坚持去做并不容易,需要动用我们大量的意志力。

作者建议我们可以先从小说文学作品开始练习,因为文学作品是在表现独特的世界,里面藏着很多信息。使我们从开始的被情节吸引,慢慢过渡到其背后更深层次意义的理解,也就是从“α型阅读”慢慢转化到“β型阅读”,使我们的大脑有一个缓冲,就不会觉得有突兀的感觉。

如果自己是个急性子呢,书中也介绍了另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素读。是指我们去找一本自己完全不懂文中的意思,只知道其读音的这样一本书。慢慢慢慢的配合自己的节奏去读。效果还更明显些。

“素读”这个概念听着让人感觉很悬乎,其实我们生活中却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某个小孩,在父母或者老师的要求下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其实大部分的小孩是根本不知道其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这样的学习方法却传下来了。还有看到古人摇头晃脑的读四书五经,然后慢慢的对其有所领悟。

作者说素读并非是用头脑去理解,而是用身体去理解。是一种“一举攻下城中心”的阅读方式。

就好比我们不会游泳,一脚被教练踹水里,先感受一下水温,一个道理。当然选素读的材料有讲究,必须是经历过历史沉淀的经典,例如《大学》《论语》《周易》《道德经》之类的东西。

图片来源网络

书中还讲到,练习“β型阅读”,最好是从娃娃抓起。因为娃娃小时候是学习语言最敏感的时期,他们能从出生什么都不懂,到2岁的时候就基本掌握国语,而若是把我们突然空降到国外,2年时间却很难掌握当地的语言,所以这个时期非常关键。

我们在教他们说话的时候不要只教他们读什么凳子,桌子,布娃娃,认爸爸妈妈之类的词,因为这个都是α型的有实物的已知阅读。

而我们可以读童话故事给他们听。因为童话故事,是大家们编制出来的,这个身边没有实物,不能做α型阅读,这个能很好的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考力,想象力,理解力。

图片来源网络


小结

写到这里,整本书的内容也就差不多了,我们来做一个小结开篇讲了作者外山滋比古看到的一些现象,例如作为一些资深学者却看不懂写给普通百姓看的说明书;还有大家的阅读,习惯读一些轻松随意,不需要思考的文章,

于是引起了作者对当今社会阅读能力的担忧。

作者把阅读分为了“α型阅读”跟“β型阅读”。“α型阅读”就是做一些自己有知识背景,有已知经验的阅读,这样的阅读会让人很轻松,却不利于人们阅读能力的提高,而鼓励人们做“β型阅读”,去读一些需要细嚼慢咽,慢慢思考的内容,

这能提升一个人的专注力跟智能,并且收获也会更多,并给出了能采取实际行动的方法,

例如开始读一些文学作品慢慢过度,或者直接素读“一举攻下城中心”,对于小孩我们也可以刻意的培养,比如不要只教他们说一些能看到的名词,我们更应该给他们读读童话故事,从小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



感谢你的阅读,欢迎评论留言,共同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们的阅读能力一直没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