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生活状态

清晨,在公园里散步,走过雕塑群,便有了下面的这些感悟:雕塑里面有很多外国的艺术家,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等,也有很多中国的,阿炳、俞伯牙等等。不过这些雕塑并没有按国度来排列,而是杂乱的,无序的。

不过我终于发现了一些不同,就是中国的雕塑如俞伯牙等,面容都显出严肃和紧张来,一律低着头,做苦思或冥想状;而国外的都是一只或两只手向着天空,面部表情显得轻松和自然,像是得到了艺术的陶醉。不知道是雕刻家蕴含了他的深意,还是无意为之,不过我终于因这一点想到了一些文化和生活方面的东西。

中国的雕塑之所以显出这样沉重的表情来,是因为他的头上或者说他的心里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压,压得喘不过气来。而这根源在儒家,在儒家文化,儒家文化里面归根结底压迫人的东西还是三纲五常的那一套。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还是老一套把戏,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夫亡妻不得再嫁,再嫁是为不贞。这像一个牢笼,把人的心、人的大脑、人的灵魂囚禁在里面。

君要臣死,臣或许不是心甘的,父要子亡,子也一定是不情愿的,谁不热爱自己的生命呢?但是终于也被这道德的东西斩断了手脚,砍下了头颅。夫亡妻不嫁,或许是有的,但嫁与不嫁是女人的自由,然而,这自由却被剥夺了。所以外国会有这样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二者皆可抛;但是在中国的典籍里面却寻不到类似的语言。

不过我们现在似乎有了些改变的模样,夫亡尸骨未寒,妻立即改嫁是常有的;或者夫未亡妻劈腿也是常有的。这样看来,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切都要重新来过。

什么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呢?还是鲁迅先生说的对: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个体精神的自由。

然而这样是不容易得的,上级与下级很难处成朋友关系,父与子往往只会颠倒地位,并不能成为平等对话的朋友关系,夫与妻之间绝大部分是很难实现平等的,或许人们也并不追求平等,有人心甘情愿去吃软饭,或许也正甘之如饴。

我们现在虽然不很受传统文化的毒害,但是也并没有从其牢笼中走出来,所以我看,倡导国学的同时,也还应该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而不是走极端的路。如果人人都能够追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的朋友之间的关系,那么社会上的矛盾将会极大的降低,离婚率也会极大的降低,和谐稳定就真的不远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想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