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 惊蛰——天气回暖,静待疫情结束时春风迎面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沐春华绽紫红。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农耕。

——左河水 《惊蛰》

2020年03月05日,10:56:44,我们即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惊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然实际,动物们听不到春雷,而是因为天气回暖,万物复苏,动物们才“惊出而走”。

万物回暖,标志着疫情结束指日可待,时刻备孕的你一定要抓住时机认真平衡生理机能,做最充足的准备,在春暖花开时用最好的状态迎接新生命。

“惊蛰”前后,由于万物生发,人也会越发容易生气、抑郁、两胁疼痛、眼干、眼胀、眼睛干涩,那么该如何缓解这些症状呢?

中医科老师为你提供以下调节途径:

针灸|疏肝理气控情绪


肝与四季之春相应,中医认为肝脏具有升发调达、储存血液舒畅情志的作用,与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相对应。春季气温回暖,肝气逐渐上升,若平素易肝郁者此时肝气不能得到疏导,则肝气容易郁结,因而才会出现焦躁难控的情绪,肝气太盛,容易妄动肝火,而一旦肝火上头,易引发头晕、目眩、中风。

因此中医科老师建议可艾灸下焦的穴位引火下行:期门、太冲穴、涌泉穴,采用悬灸,每次至少艾灸30分钟为宜。若有条件建议同时针刺太冲穴、合谷穴、大椎穴、内庭穴,采用泻法,针刺30分钟。若出现肝气不舒,情绪压抑、焦虑抑郁症,则可针刺结合艾灸肝经上的穴位给予疏导:肝俞、中脘、气海、足三里、行间、太冲,方法同前。

若你是长期容易手脚冰凉,阳气不能达四肢之末者,则往往是平素气血郁滞,久积而致气血不畅,而这也是往往引起久不受孕,反复移植失败的关键原因之一。因此在春阳初升之时建议准妈妈们以督灸治疗,暖阳疏肝,升阳怡情助孕,具体待疫情结束后咨询中医科老师辨证支持治疗。

饮食|戒酸增辛,清淡少肉


中医五味“酸、苦、甘、辛、咸”中酸主收敛、辛主升发,因此在春生季节,当多食辛味食物以升阳疏肝。正如孙真人在《摄养论》中写道:「二月肾气微,肝正旺,宜戒酸增辛,助肾补肝。」那么哪些才是合适的食物选择呢?

《千金方》曰:「是月宜食韭,大益人心。」也就是说孙思邈认为吃韭菜能“大快人心”,疏解抑郁、焦躁情绪。因韭菜辛温,能疏肝气,散瘀行滞,令气血调达,而在春天食用则顺应自然,生发阳气,散郁滞,畅情志。且韭菜富含糖、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钙以及挥发油等,具有调味、杀菌的作用。

除韭菜外,还有蒜苗、香菜等同样有辛散力量作用的菜品可选择。但是此类食物都属于荤菜(“荤”为草头,为草木之类,而肉类为“腥”,为肉字旁,如今“月”字旁为“肉”字旁楷化后的样子)。荤菜类浊气较重,不宜多吃,多吃易令人神昏。

由于秋冬为储存能量,人们往往进补过多,因此建议仲春气温回暖之时减少肉类摄入,多食清淡应季食物,如春笋、芹菜等。春天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干咳等津液不足的表现,这是因为气温上升,津液流失导致,因此可食梨润肺生津,民间亦有惊蛰吃梨的说法,梨吃法多样:生食、蒸煮、榨汁等,但在春季最好以冰糖煮制,可避免食物冰凉防止胃失和降而出现胃部不适。

起居|春捂保暖,适当运动


最近大家已感觉气温渐升,但乍暖却还寒,“倒春寒”现象还要延续到惊蛰后几天,因此“春捂”在此节气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我们的备孕妈妈而言,一定不能为了“显瘦”“显高”提早漏出自己的脚踝,因为小腿上有我们重要的“三阴交”(内踝四横指以上)穴位,保存此处的阳气是预防气血郁滞的重中之重,而衣服着装上,也应以冬装为主,虽温度酌情加减,防寒保暖很重要!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志生。”这是说,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同时适当运动,激发全身阳气振奋,更有助于保持心情愉悦!

天气慢慢回暖,静待疫情结束时春风迎面!

郑小艳 医师(硕士)

专业方向:擅长根据周期疗法针药结合治疗不孕症、月经不调、痛经、慢性盆腔炎等不孕相关疾病,在薄型子宫内膜治疗方面经验丰富。擅长调治脾胃、咳嗽、失眠、焦虑、抑郁等围试管婴儿期常见症状。

从医经历: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获得中医妇科学硕士。师从四川省名专家曾倩主任医师、杨家林主任医师,攻读方向为中医药不孕症的防治。社会成就:已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并完成省科技厅课题一项,参与编写完成《尤氏女科临证心悟》、《妇科特色治疗学》以及《尤昭玲辅助生殖技术临证思辨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节气 | 惊蛰——天气回暖,静待疫情结束时春风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