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笔记 三

    一切或是随机的安排抑或是人为的操作大概也都是天意,选择的本身也有着宿命的味道在其中的。

   既来之,则安之。做好当下该做的事。是任何时候都应如此的。

   因为前面实习的都是初中,因此也担心自己教高中生会力不从心,事实证明,我的担心确实是多余的,高一学生的认知及能力水平仍是初中生的水平。即使如此,备好课,丰富又广泛的知识量却也是不可缺少的。

   显然地,高中生跟初中生有着明显的不一样,对于刚刚正式以“教师”这一身份接触高中生的我来说,了解他们的学情显得尤为重要。

   昨天才开始上第一节课,其实我听的课是不多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备课。根据之前的实习经验,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还是在于“备课”。

   即使我课备得很充分了,昨天第一节课还是觉得有些问题: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到抽象让学生理解,事后想想,确实这样的讲法,很多学生是理解不了的,因为他们目前还不具备那样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在讲第一节课时对于重难点的把握不是很准确。虽然做了大量的题目,但在讲解时我犯了一个错误:试图将所有知识点给学生讲解清楚,虽然这本身是很好的想法,但在应试教育下,一方面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这也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及听课时一头雾水,学生不了解此课的重难点,那么在学习时就会比较吃力。因此,教师在了解重难点的同时不仅是了解,更要在教学中体现重难点,甚至直接告知学生重难点是什么。

   昨天下午是第二节课,我吸取了第一节课的教训,这次先在黑板上列出本课大纲,让学生大概了解此课内容,对本课内容做到“心里有数”,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一头雾水”或是“不知所云”了。接着我针对每个知识点将脉络理了一遍,以传统的方式,我发现,果真一开始以传统的方式来确实是不会出大错的,效果要比第一节课像讲故事般讲给学生听要好多了。果真还是要以应对考试的方式上课呀。

   因为这本书内容比较枯燥,理论性太强,需要记忆的东西也比较多,因此记忆就成了学生一个大难题。昨天我的做法是细小的知识点当节课理解记忆,同时用通俗的语言、简短的词汇帮助学生记忆,使学生一看到那句话就想起叫记下的那个词。

   大题便是传统的理解记忆加关键词记忆法了,因为自己记性也不好,所以有时候也想不出更好地记忆某些东西的方法,除非有些特殊情况,关键词记忆法大概是最常规的了。

   理解我也是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及当代社会热点帮助学生理解的,但也存在问题:学生虽然通过知识点与生活的连接背上了相关知识点,但对于历史史实的掌握会不会因此受限?对于历史的理解会不会不深刻?

   我想这也是我阶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即如何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及看待历史。

   今天做试卷时又发现,单单是学生背上和了解远远不够,对于历史的理解却是更重要的,而这也是学生的难点。

   因此,对于一名教师,自身的学识广度及深度就更重要了,否则再多的记忆技巧也是没用的,学生也只是不带脑子的记忆工具罢了。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不断反思最重要,而钻研精神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更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特别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是知识的消费者,学生了解的远比我们以为他们了解的要多得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实习笔记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