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之邓艾

当年已是60多岁的邓艾,濒临绝境。前无路,后无粮,孤绝之地!

这样一位老头,毫不犹豫,裹上毡,滚下山崖。

如此出其不意的人!险也、勇也、绝也!

黄泉之下,如若有知,有两个人一定是一惊一喜。

惊的人是诸葛亮,喜的人是司马懿。

邓艾,屯田民出身,少时丧父,与母相依为命,一个结巴的放牛娃。自小发愤读书,因其才学被推荐为典农都尉学士。却因口吃,仅仅是看守稻草堆的小吏。人到中年,偶然去洛阳汇报屯田工作,得遇一生贵人一一司马懿。受其赏识,成其幕僚,终于不用再看守稻草堆了。

如果说从太尉府的掾属到尚书郞,是司马懿的一力提拔,是运气。那么,这之后,真正所靠的,就是他个人才能了。

几十年来,不为人知的刻苦努力,不被人理解的寂寞与坚持,终于开始了他的传奇一一能文能武的人生。

文章上,《济河论》一出,这份接地气,实操性强的内政报告,司马懿见之大喜,采纳并实施了。在这份屯田上书中,邓艾提了两点建议:其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 对河道的疏通、灌溉、水路运输作了重点阐述。其二屯兵开田,积蓄粮食。让兵士一边种田一边戍守,并按比例轮休。几年之后,淮水流域的水利和军屯建设得到飞速的发展,为魏国后来伐吴成功,立下了坚实的基础。

军事才能上,累积战功,一路提升。从关内侯,进封方城乡侯,直至邓侯。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中“侯”已是位列第二的爵位。我们说的“将相王侯”,也是指上层阶级,相比当初,比普通农民地位还低的屯田民,此时的邓艾,以姓为侯,完全是改换门庭了。

公元263年,魏军伐蜀,兵发三路。钟会领十余万人,诸葛绪领三万余人,66岁的邓艾也领三万余人,各路人马均由大将军司马昭统一调度指挥。

而蜀军以姜维为主力,与之抗衡应战。

进至阴平,邓艾欲与诸葛绪合兵南下,对方不从。

他便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奇袭。

就是利用这一难得时机,“行无人之境七百余里”,行至马阁山,道路断绝,粮运不继,进不得,退不得,穷途末路,死地!绝境!

老邓艾,并未仰天长叹,而是身先士卒,毛毡裹身,滚下山坡!

终于“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

后在绵竹战诸葛瞻(诸葛亮之子),一路大破蜀军,进至成都,刘禅降,蜀灭。

此战中“阴平偷渡”是在诸葛亮的生前预料,也有防备预案的。可惜的是,驻军被撤,接班人姜维未予以重视,才让邓艾有机可乘,乘虚而入。再多的神机妙算,还是得有人落实执行啊。

九泉之下,诸葛亮见老邓艾奋身滚崖,惊讶之外,也无力回天了。

死后有知,司马懿见此情景,一定是喜不自禁,当初赏识之人,果真没看走眼。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那就真的是故事。

最终的结局,才真正显现了人性的另一面。

邓艾灭蜀之后,擅自承制拜官,加之钟会修改他和司马昭之间的通信,没多久,邓艾父子死于非命。果如诸葛亮石碑预言“二士争衡,不久自死”。天命难违啊。

邓艾平蜀有功,可上位者猜忌,同僚们忌恨。刚刚迎来高光时刻,转瞬就含冤而死一一死于自己人手上,你说冤不冤?别人是功成身退,他是功成身死。更可叹的是,累及子孙。后卫瓘又杀其在洛阳的其余儿子,将其妻和孙辈发配至西域。曹操尚且对陈宫的家眷能网开一面,卫瓘又何至于此?!

邓艾死后十年,平反昭雪。

毕竟那造反之名,过于牵强啊。

毕竟那灭蜀之绩,功不可没啊。

武将最后的结局,大都无法善终。

毕竟,能如羊祜一样,死后让主上痛哭流涕的,太少了。

唉!我是俗人,难免长叹。

还有件事:邓艾“受恩不言”。少时,同郡长者怜他,多有照顾。受惠时,他并不言谢。及至发达,任汝南太守,一到任,即访求过去厚待之人。可惜老人已死,于是对其家厚加赏赐。初受恩时不言,大半因为口吃,也想着他日报恩,重报回馈。

也有个成语与邓艾有关,“期期艾艾”,就是指他口吃,典出于此。

李商隐《骄儿诗》中说,“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也是说邓艾说话不利索,,结结巴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国名将之邓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