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八月共读作业2】深入田野的研究者

【八月共读预习题】

2.关于田野研究,一是深入田野,二是开展研究。对于一线教师,要有田野意识,着重注意什么?对于专家学者,要有田野意识,着重注意什么?(不能就理论谈理论,要在实践中谈理论)当我们说“在新网师授课和学习,要有田野意识”,意味着什么?

田野研究要求研究者放弃自己的某种固有文化观,深入到某一文化单位中,充当其成员进行调查与考察工作。这一基本的工作被人类学家称为“田野工作”[ 王笙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人类学“田野研究”理论发展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19):8-12.]田野研究的两条基本途径是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参与观察时“要建立行动上和思想情感上的参与,并且为了维系它,还需要建立社会关系,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叫做‘互惠原理’,力求所得材料有价值,具备真实性、独特性和持久性。”[ 方莉萍.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及对教育研究的启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57- 61]第二个原则是要摆脱自己文化先入为主的偏见,人们称之为“离我远去”[ 李政涛.论“教育田野”研究的特质——兼论田野工作中人类学立场和教育学立场的差异〔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6):6- 11.],要求研究者远离自己固有的文化氛围,置身到“田野”中去。而“深度访谈”最重要的原则是要做“录音式”的记录,不应主观地压缩话语或小结。

从教以来,一直在一线勤勤恳恳地耕耘,有苦劳,似乎也有功劳,但从未主动地系统地去做教育研究,系统地去思考自身的专业发展,更不懂什么“田野研究”。加入新网师,点燃了我研究的热情,打开我研究的视野。一线老师做田野研究,首先要明确“田野”在哪里?在缤纷的课堂场景里,在活生生的教育场景里,在各级各类的教学研究场景里。其次要知道一线老师的田野研究内容:学什么?怎么学?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教?为什么而教?怎么评估教与学?怎么研究和发展学生?怎么发展自己?怎么使用资源和技术?怎么研发课程……所有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真问题,都可以成为教育田野研究的对象。

怎样做教育的田野研究呢?

第一,一线教育者要有教育的眼光。这就回到了第一点,老师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不是单纯的教育执行者,用自己的“责任、奉献、执着、坚韧”,致力于实现“为了帮助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从而也让自己不断走向崇高的人”的理想,把教育对象和自己都看做活生生的人,而非工具。“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怀特海语)

第二,一线教育者要有研究的意识。改变“习焉不察”的现状,关注日常的教育现象,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李镇西老师“四个不停”的建议: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指向了教师研究意识的唤醒和研究路径的指引。

第三,一线教育者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翻阅各类教育文章,当下谈教育艺术的很多,如“导入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XX的科学”类文章极少。按照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田野的研究:知背景,看文献,明概念,定目标,寻思路,做计划,进现场,做观察,主题研讨,案例剖析,实证说话,巧用工具做梳理,借用理论导实践,一线老师的研究成果才能体现科学性,升华艺术性。

第四,一线教育者的田野研究要关注反思的效度。我们的研究会给学生带来好处吗?参与研究会改变教师的行为吗?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否去情境化,进行迁移运用?是否具有推广价值?前几年我带领学校教研组,开展了多次“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多轮异构”的课例研讨,全体教师分成多个观察小组,坐到学生中间,观察“分享式课堂”里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分享与全班分享。课堂观察结束,教师观察小组分组研讨,形成各自观察报告,进行全员研讨。老师们的激情点燃了,研究意识被唤醒,研究方法也相对科学。可是,近两年的教师课堂为何改变不大?因为我们缺少了最后一个步骤:反思后的实践。不是老师不愿意做,而是我们在凝练研究成果时遇到了困难,无法将自己的实践与理论打通,就没有可迁移的成果固化推广。

理想的田野研究“让教育问题在场,让研究者的生命在场,让智慧在场”。一线老师呼唤专家学者走出理论的大厦,走进实践的田野,进校园,进课堂,进教师研究的现场,尊重实践,倾听实践,指导老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改变老师的研究现状,助力一线老师凝练多年的研究成果,促进实践与理论的双向转化。

当我们说“在新网师授课和学习,要有田野意识”,意味着什么?新网师大力提倡“三专两翼”。“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在新网师是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出的。既然主动加入新网师,就意味着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或者正在职业认同的路上。唯独教育实践,无法直接可视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网师的“田野意识”意味着讲师授课不能停留于单纯的文本理解和概念、原理的阐释,而是要联系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利用理论去指导教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比如学习《教师阅读地图》,就要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阅读现状和实际需求,制定专业阅读计划,指导阅读,并定时反馈阅读的效果。新网师的“田野意识”意味着学员学习,不能指望着通过听课就一通百通,课前的预习,需要自主地深入地啃读,梳理出经典文本的主要内容和逻辑框架,联系实际谈阅读的初步体会,找到自主理解的困惑点。课中,提前规划好听课时间,带着问题去,不是单纯地听,而是要根据讲师的授课节奏,参与现场讨论,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和感受。课后,再次梳理听课所得,形成自己的理解框架,去指导实践,并将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反馈给讲师,对实践设计进行调整修订。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师八月共读作业2】深入田野的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