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迷思

熊太行的推文看的有点入迷,深感关系之复杂多样。对比起李松蔚对于关系的解析,则李松蔚是明显的鸽派思想,和谐永远是最终追求,而熊太行(我眼中他是鹰派)则是洞察利益的复杂之处。看熊太行的分析,有一种,谁也不欠谁的感觉。

最近让我触动的,是他的两段话,“父女关系好的话,挨打女儿会求饶。母女关系好的话,挨打妈妈会帮腔。”我问他是怎么想到的,他说“我见过邻居家的伯伯打女儿,那时都十二三了,邻居们都出来了。”

我不太理解他的回答,是因为女儿求饶了,妈妈帮腔了,还是因为女儿誓死不求饶,而妈妈旁观无动于衷。但是这两句话让我看到人的互动行为,是关系累积的结果。

翻他的旧文,翻到关于马男波杰克的一篇,他说,孩子不一定知道父母在想什么,但孩子一定知道父母对他怎么样。

有一次文静质疑我如今的僵持是否只是我一方面的偏见固执而已,我答她,我一开始一点恶意都没有。她不懂,我也没再说。

我为自己想过很多理论,例如“我原谅他们,但是我无法爱他们。我知道人各有苦衷,但我无法当这一切没有发生过。”

我没办法像一个天生的关系智者一样轻易识别人际关系,也不可能在搞懂一切以后才踏入无数关系,我只能遵循自己的直觉去迎接或者拒绝,在判断错误而吃亏以后谨记教训。

以及实实在在地在他的分析里面明白的事:一个人,面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遇到的事情,本可以对对方做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反应,而他选择了其中一种反应,就是选择了那个时刻对关系的定位。

我也可以不再疲于说那句“其实他可能不是这么想的”,然后被朋友默默diss一句“你很善良,但是有点蠢”。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系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