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助理职见二>从制造业外企到软件业民企

大洋彼岸关于制造业衰退分析

——来源于2017年考研英语二的阅读理解信息匹配

美国制造业衰退是无法避免的,特朗普说道:我们不再制造任何东西。毫无疑问,近几十年来制造业正在经历严重打击,进一步贸易交易引发对制造业新的冲击。。。

工厂老板们表示,就业竞争激烈使得招工难;

一位装配线上工人表示,虽然考虑过医学但他选择电力工程,因为喜欢工具喜欢创造;

商业发展协会的CEO表示,年轻人的父辈曾经经历经济萧条,他们把失业归责于制造业衰退,并劝告自己孩子远离制造业;

社区大学的商业教授表示,职业差距在于习惯某个技能与要求多项技,往往能力要求高岗位难招人;

最后一位社区人士指出问题关键,越来越少的人进入制造业因为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我们的父辈可以忍受长时间的工作,但是当代年轻人却重视灵活性,加班长不能吸引年轻人,他们就是想过自己的生活!

我为什么逃离制造业

高考填志愿时对未来职业选择一股脑就想着读工程学技术成为一名专业技能人士,好歹也算是进入机械学院读上工程专业,四年后也顺利拿到工学学位,可是自己专业究竟是什么,IE讲的利用科学思维提升生产效率,说白也是一种管理方法。学生时代对职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当年大热的杜拉拉升职记,光鲜亮丽的写字楼与都市丽人,至此便向往外企,所幸英语是众学科中佼佼者,再结合我的专业背景,毕业后第一份工来到一家制造业外企。

外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环境井然有序、同事友善和睦,随口而出的夹杂着英文单词或缩写的句子,而我实在是不习惯半英半中的表达,也随时对英文缩写其全称保持好奇,其实有助于记忆和不会混淆。工作语言是英文,工作同事是国际友人,虽然身处在小镇却也与国际接轨,当然这与我的工作性质有关,质量体系工程师亦是客户服务,凭借全球化业务发展,一年时间里曾接待过数十个国家的几十个客户(其实一半以上还是中国客户,这也侧面验证大天朝制造大国的实力)。外企工作特色不仅是语言上区别,以人为本尽可能听取员工声音为员工谋求福利,还有流程化管理方式,这些都是值得国内企业学习。

尽管有这么多的优势为什么还要离开呢?可以从工作与生活来分析。一家跨国企业的管理方法和多元化价值观是非常吸引我,但是一家成熟企业的每个岗位都是固定,只需要你在其职兢兢业业,脑洞太大想太多那可不行。离开时回想自己一年多收获到什么,只有审核这一项技能,但是适用性只在制造业,估计很多HR不知道干嘛所以鲜有问津。其次生活在小镇,下班后活动区域就是方圆一公里,通勤时间十分钟,最大的娱乐是沃尔玛和电影院。尽管乐趣泛泛,胜在有一帮同期入职的小伙伴,大家虽似同事更似同学,可以交心可以陪伴。

重新出发后

加入IT行业,面对全新行业背影和企业文化,时常大脑短路在刚开始三个月自我否定:为什么要离开以前过得多舒适呀,不停地怀念过去。阵痛过后居然也适应下来,原来用上母语写字说话多顺畅(邮件思路是先形成英文句式再翻译成中文,这把逆向操作也是逆天),每个领导从Louis/Steven/Jason换成王总、刘总、李总,弥漫空气清新剂和马桶消毒液的标配变为排气扇加蹲坑,咖啡芳香的茶水间到每日程序员小哥扛水喝......

小民企典型思路是点子能不能落地,产品能不能卖钱,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优先考虑,务实节俭真可谓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也保留传统问题,团队管理这个老大难,单挑十分能打,当组成一只队伍应战实力反倒下降。我认为原因有缺乏管理机制,唯领导是听而不是唯原则,最简单的拿开会来举例,会议如果领导不出席就改期,当然这也是风险管理,所有决定由领导拍砖似乎没有团队合作讨论决策,监督与改进也就不复存在。根本上区别是制造业要求不以人的意志为主导,系统化流程化至上,软件业几乎全是以人的主观能动性,往往就是一人之见。

一日一位身居高位领导问到,我自身对于公司的价值何在?小助理所做所为也不过是润滑剂,协调各项目人员为同一目标前进。处在不同组需要接受不同内容,去吸收新事物再总结得出自己工作方法,无论何时希望时刻怀着效率至上理念。也许是没有固定的工作内容、工作伙伴、工作流程,好处是没有局限和框框条条锁住,不好就是没有方向只能是四处游荡。最欢喜的便是允许我自由的灵魂任行,成长就是打怪升级,永无止境。

结语:这场转变前后花了一年时间,感谢家人朋友一路支持,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心中一定坚信会度过的,黎明前曙光在向你招手。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助理职见二>从制造业外企到软件业民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