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2022年应届生的时间不多了

图片.jpg

最近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不知道有多少即将毕业的学生,看过下面这张图。看完不知道是什么体会,虽然过去十年,年年都说毕业生就业难,但明年确实有点不一样,从各种因素综合来看:

2022年,冲向职场的大学生,数量远远超过往年。

应届生数量.jpg

如果把职场比喻成买卖“工作”的市场,供应方是打工者,那么消费端,也就是准备招聘应届生的企业,是什么情况呢?

裁员传闻.jpg

情况似乎也不是很乐观。各个大厂,都在裁员,而大厂是每一年招聘市场的优质“买方”,他们的态度,往往是代表市场的风向标。

大厂在裁员,应届生首当其冲,去年毕业进了大厂的人,也有相当部分被裁,不得不重新找工作,这又导致了找工作的大学生数量的增加,进一步加剧就业压力。

在这样的形势下,今年参加国考报名的学生,达到了200万。这意味着每六个毕业生,就有一个人报名参加国考,另外还有900万人报名教师资格证考试,俗称考教资。

企业招聘动力不足,应届生数量史无前例,国考、教师岗提供的岗位有限,结论就是:

留给应届毕业生的时间不多了。

在这样的形势下,假如你是明年毕业的大学生,你会怎么来应对这个境况,继续读研究生(or 博士),暂时回避就业?还是把希望寄托在考公考编的体制内工作上?

前者是治标的方法,但读完还是得面对就业的问题,而后者概率太低,除了极少数幸运儿,大部分人都注定考不上公务员岗位或教编等岗位。

如果不得不在就业市场上,去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那至少有三个方向,可以供各位应届生参考,难度从难到易排序,分别是:

  1. 成为有资源的人
  2. 成为有技能的人
  3. 成为善合作的人

听起来好像是老生常谈,但实际上并不如此,就像大部分在校高中生,都会想象大学生活,但只有你真正读了大学,才会发觉有很多是你想象不到的。这三个路径,也是同样的道理。

01成为有资源的人

在一般人理解中,资源就是金钱、名校背景,各类证书。这些算不算资源?也算,但这些资源,除了钱之外,其余作用不大。

名校毕业生,一般指985或211的毕业生,好处是有很大优势获得参加大公司面试的机会。劣势是人数太多,具有相同条件的人,还有70多万,这还不算那些海归名校的毕业生。而各类证书,只能说明你能考试,在用人单位来看,其实作用也没想象那么大。

这些都不算是有价值的资源。

真正的资源,是指在交易中,可以作为重要筹码,换取金钱,影响力的东西。

资源的关键,在于稀缺性。

阿里巴巴的前总裁,卫哲,24岁就做到了万国证券资产部的副总,29岁就成百安居的中国区总裁,是世界500强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裁。

卫哲为什么能在这个年轻就能做到这样的高位,一方面固然跟他出众的能力有关,但另一方面,则是他在还没毕业,20岁就做了万国证券总裁管金生的秘书,有了这个背景,才有24岁做部门副总的可能性。

那么,管金生为什么会找一个未毕业的大学生来做秘书呢,因为卫哲的父亲是上海建工的总经济师,当时上海建工在98年上市,就是和万国证券合作。这背后就是交情的所在。

家世,就是他独特的“资源”。

你可能会说,一般人怎么可能会有这种资源?其实普通人也是能有资源的,关键在于思路要打开。

很多待遇很好的银行,招聘的应届生的学历都挺普通的,但这些普通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有钱的父亲或亲戚。原因在于,每个银行都有存款指标,而有钱人也需要在银行放存款,作为交换,你把存款放在我这里,我录取你推荐的面试者,在行业内都算是不成文规定。

再说一个。某大学生参加过各种创业比赛,屡屡拿奖,在于他发现了比赛的不成文规定:

你的创业导师是谁,在同等条件下,会给你加分不少。

你想想,大部分参加创业比赛的,都是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项目与项目的差距,能有多少,在这种情况下,评委还非要从中选出一个来,他能怎么选?往往就是谁的导师牛,就给谁打更高的分。

所以这个大学生就不断去找各种各样牛逼的教授,邀请对方给自己指导思路,挂名项目导师。知名教授看到有上进的后生,也乐得提携一下,于是他就找了一大堆牛逼的教授,来做自己的导师,赢了比赛之后,有了成就,就有更多的教授愿意做他的导师。

他就这样,获得了创业比赛最重要的资源:导师。

成为有资源的人,毕竟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需要有非常强的触觉和洞察力。一般人做不到,就可以选择另一条稍微简单的道路:

02成为有技能的人

在大部人应届生的简历中,我经常看到这样的自我评价:精通使用office工具,熟练操作电脑,能用英文进行流利沟通;

但真到实际面试的时候,你会发觉大部分人的英语并不流利,office仅会用word打字,电脑遇到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哪能算精通?充其量就是入门。

真正的有技能,是在某一方面达到远远超过平均水平的能力。

就说那个被大部分人都说到烂的PPT吧,如果你真的是做得足够好,你根本就不用愁工作。

我在互联网公司的时候,有一个同事,他是阿里出来最早的那一批员工,他所在部门的老大,直属上司,就是彭蕾,阿里十八罗汉,马云的左右手,蚂蚁金服的董事长。

这位同事,其他的不敢说,PPT那是做得特别好,不管是设计感、逻辑感,还是表现力,都特别强。这位同事不管是开员工大会,还是有投资人来参观公司,都会被领导点名出来设计PPT和演示。

靠着这个技能,他在公司升职就像坐电梯一样,短短几年,就到了集团总部做高管,后来跳槽到其他大公司,也是一路顺风顺水。

其实,不管是PPT、excel数据分析,还是视觉化笔记、手绘技能,只要你做得足够好,你都会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机会,根本就不愁工作。

再说,精通这样的技能,对于应届生来说,相对是比较简单的。在现在学习资源如此丰富的情况,只要愿意投资一点小钱,花个半年时间,进行刻意的学习和练习,大部分都能把这些技能练到足够好的水平。

但假如,你看到文章的时候,已经离毕业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学习技能也来不及了,那最不济,你还可以在一方面努力:

03成为善合作的人

曾经一段时间,我在世界500强企业负责人力资源的工作,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招聘,因为候选人实在太多了,即便在筛选了简历了之后,还有大量的候选人,所以通常都会采用无领导小组面试的方法。

在这样的面试场景下 ,我发觉一般只有三种结果:

  • 某个人全程主导讨论,其他人完全配合或者基本无发言质量,则这个主导人出线;
  • 某个人意图主导讨论,另一个人不管什么都反对,而反对也有自己充分的理由,其他人附和,则这两个针锋相对的人出线;
  • 每个人都不同意其他人的观点,都在争夺主导权,则善于倾听,善于总结其他人意见的人出线。

但有少数的几次,我遇到了一些面试者,他全程都没有意图要主导讨论,甚至在已经有强势主导方的情况下,依然懂得去协调其他意见,这样的人,不管有几个,都会获得下一次面试的机会。

我还面试过一个候选人L,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面试应答如流,对于岗位有清晰的认识。后来入职后,我才知道,L是经由比他早入职一个月的员工,推荐过来的。

更加有意思的是,L和这个推荐他来面试的同事,居然是另一次面试的场合认识的,我就专门找L聊过,为什么他会这样做的,大家不是竞争对手吗?

L告诉我,虽然对方在这一次面试中是竞争对手,保不准后面人家就入职了,入职了以后还可以推荐我。就算两个人都没有被录取,后面还会分别去面试其他公司,如果大家相互交换信息,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所以每一次参加面试,我都会留意表现好的面试者,然后跟对方建立联系。

我说那人家万一不理你呢?L说没关系,大部分确实都会不理我,但我也不在乎,如果我有去面试其他公司,也会主动分享自己的经验给对方,总会有些人会给我一些反馈的。

L就明白,他所参与的职场是无限游戏,并不是有限游戏。有限游戏指的是,一次输赢定终生,而无限游戏指的是,输赢是没有终点的。这一次面试大家是竞争对手,但以后入职了,大家就变成同事,甚至未来还能成为朋友,既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同事或朋友,为什么不提前展现出合作态度呢?

L还明白,主动沟通加好友,大家共享面试各类公司的经验,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益的。但为什么很少人会这样做,因为每个人都等着别人来提这个建议,所以L知道只有从对方角度出发,主动去提建议,才能让事情更大概率地发生。

总结下来,善于合作有两个关键:

  • 用无限游戏的角度来看人际互动;
  • 从对方角度出发,去帮助对方完成他的目标;

04 结语

招聘的市场环境,确实不乐观。但再糟糕的环境,也必定有可以努力的空间。哪怕你看到这篇文章时,离毕业只有一天时间了,你都可以从今天开始,努力去做一个善合作的人;去培养自己的技能,成为有技能的人;去累积自己的资源,成为拥有资源的人。

毕业只是开始,世界正在你面前展开,一切都不会太早,一切都不会太迟。

你可能感兴趣的:(留给2022年应届生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