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旭东的“随想曲”,让人对古今中外文化艺术的交融互鉴认识深刻

9月26日上午,湖南省作协副主席龚旭东来到长沙博物馆,作客湘博讲坛,作了以《丝路宝藏随想曲——从平山郁夫收藏展看古今中外文化艺术的民族特质及交融》为题的讲座,使现场近200名听众享受了一次丰盛的文艺大餐,对古今中外文化艺术的交融互鉴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法国19世纪杰出的历史学家丹纳曾提出探讨艺术发展规律的“三要素”(种族、环境和时代)理论,他认为:“民族间的深刻差异往往源于所居的地理环境,气候的不同、地域的差异,影响居于其上的种族的性格。”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着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及其走向。

丝路艺术包罗万象,陆与海,神与人,写实与写意……西方丝路文化艺术的特点是什么?它与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之间存在哪些异同?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民族特质……

从6月12日起至10月8日,“丝路宝藏——从地中海到中国”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文物展在长沙博物馆展出。这次特展分为海的回声(环地中海地区)、河的蕴藏(两河流域)、佛的微笑(健陀罗文明)和梦回敦煌四个部分。博物馆是一个引发思考的地方。资深文艺创作者、评论者和工作者龚旭东遇到“丝路宝藏”特展,由此触发一首“丝路宝藏随想曲”。

在9月26日当天的讲座中,龚旭东结合长沙博物馆“丝路宝藏”特展的四个部分展品,从四个方面分享了他的“丝路宝藏随想曲”。

一是海、河与大陆的交响——从希腊瓶画说起。龚旭东通过大量图片分析古希腊瓶画、汉画像砖石、中国工笔画与波斯细密画、西方女性之美与东方女性之美。龚旭东认为,希腊艺术与中国古代艺术大异其趣,但表达方式有共同性,前者对后者有着很大的启示性,观众在参观长沙博物馆的这个特展时,可以联想外域的文化艺术,回归到中国的艺术领域。

二是佛的微笑与菩萨的变身——文化融合及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面。结合相关图片的直观展示,分析秦俑、汉俑、青铜器、马王堆帛画、彩棺漆画等,与所展出的其它国家文物进行比对,可以发现不同民族文化的源流与特质以及更多的中国文化艺术。谈起特展中犍陀罗佛造像,龚旭东说,展览中的艺术品有对现实的超越与夸张,艺术的表现是对现实的呼应,观音菩萨传来中国发生的“变身”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三是琉璃之形、色、声、位——从泊来高端奢侈品到本土日常生活品,玻璃之声与色。龚旭东介绍了玻璃的起源、中西方玻璃的不同成分及使用玻璃的不同背景,他还特别提到了楚地玻璃器的大量发现与湖南制作玻璃的相关矿产资源之间的关系。他通过包括韦应物、李商隐、李群玉、苏轼等众多古代诗词大家所写有关玻璃器具的诗词,及《周礼·春官·典瑞》、《汉书·西域传》,波斯诗人奥玛·海亚姆的诗集《鲁拜集》等文献资料和实物图片资料的展示,回答前述问题,分析古今中外文化艺术的民族特质及交融。

在龚旭东看来,知识点固然重要,因为它们是进一步前行的起点;但是对世界的好奇心、探究欲、创造性更加重要;欧洲人用玻璃创造了镜子及望远镜、显微镜,成为认识自我和认识宏观、微观自然世界的利器,而中国人的琉璃,终究主要只是一种少数人把玩和享乐的奢侈品。

四是梦回敦煌——敦煌传统的断与续。龚旭东介绍了这次特展中平山郁夫的绘画作品及未展出的其它作品,分析了关于敦煌艺术的传统,主要是宋文人画的兴起和皇家壁画与宗教壁画的承续。龚旭东比较了民间艺术、宫廷艺术、宗教艺术等不同领域对色彩的使用差别,认为敦煌艺术是汲取了大量民间艺术养分的结果。他说,民间艺术也是中国其它艺术不能脱离的土壤,艺术家们向民间寻找养分,成就了一首首“大地颂歌”。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中,龚旭东热情回应了现场听众的提问,对中国的文化艺术特质、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回答,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特别链接:

龚旭东,毕业于湖南师大中文系。曾任长沙教育学院中文系系主任、湖南日报社三湘都市报副总编辑,现任湖南日报科教文卫中心执行主任、湘江周刊主编。广泛涉猎文史、艺术的各个门类,长期从事文学编辑、文化报道策划与组织实施、文艺研究和文艺评论工作。编著有《唐宋爱情诗词300首精品》《发现湖南》丛书等,大型多媒体民乐剧《九歌》编剧。现为湖南省委宣传部文艺、文化产业咨询专家,湖南省文联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湖南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等。曾任茅盾文学奖、中国新闻奖、湖南新闻奖、“五个一”工程奖、湖南文学艺术奖、毛泽东文学奖、湖南青年文学奖等奖项评委。

你可能感兴趣的:(龚旭东的“随想曲”,让人对古今中外文化艺术的交融互鉴认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