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咨询师
这是一本,可以让普通读者也能了解深奥的心理学书籍,让我们明白心理咨询村是怎么回事,这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心理咨询入门书。
也许抑郁和我们并不遥远,未必是先天体质如此,可能是我们幼年时期残存的阴影,忽然浮现出来,可能是近期突发状况,自己一时没法回应。
那么当情绪忽然不稳定,莫名沮丧,感觉整个人都不太好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未必需要和蛤蟆先生一样,去找心理医生,先来读读这本书,看看蛤蟆先生是怎样通过十次谈话,找回了良好的状态,打开了多年的心结,了解内心真正的自我。
儿童自我状态
“自我”来自拉丁文,代表“我”这个词。当我们问“它处于什么状态”时,我么们其实是在问,存在的模式。所谓“儿童自我状态”,是指行为感受都像个孩子。
我们在童年时期所体验过的,所有情感,逐渐发展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蛤蟆先生终于发现并承认,自己经常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儿童的基本情感就是:快乐(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父母其实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
每个人从婴儿期开始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这些最早期塑造的人格,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可能会伴随一生。
原生家庭的阴影
当一个人小的时候,力量不够,就必须学习顺从压迫者,不然无法生活下去,甚至还会总想着要去取悦他们。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很少有人能完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就是我们说的,内心住了一个巨婴,或者人生观混沌不清。
蛤蟆先生的父亲,由于自己始终不能让蛤蟆的祖父满意,于是一生都是板着脸,卯足了劲,绷得很紧,不仅在家里时间少,对待儿子非常严格,甚至冷漠异常,这给蛤蟆留下了阴影。母亲也极难得对他温柔呵护,有时抱着唱歌,看到父亲回来,还赶紧闪开,好像做错了事。
全家最厉害的就是蛤蟆先生的祖父,经营者啤酒厂,十分威严,这让蛤蟆先生从小就对家族产业产生了恐惧,觉得自己是万万不能胜任的。
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状态”包含了从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括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的人。
蛤蟆先生的上司獾,是一个强者,爱发脾气的强者,控制欲强的人,他不会倾听,带人严厉,给了蛤蟆先生很大的压力,不知不觉启动自己儿童自我状态,恢复孩童时对自己父亲的反应,拧巴着顺从,心里压抑不快乐。
獾就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中,她的父母可能是极严厉的道德主义者,因此造就了这样的獾先生。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父母的翻版。
用一句话说,就是“你终将成为那个你讨厌的样子”。
蛤蟆先生看似没有指责他人,其实他是最糟糕的状态——他一直在审判自己。
我们很多人会一直惩罚、折磨自己,而且可能伴随一生,停止自我批判,放下,放过自己,才能走出你的“父母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
儿童是如何释放愤怒的呢?从强到弱分别是:叛逆、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厌烦、退缩。当一个成年人愤怒时,只会用上述行为发泄,其实,就是在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会显得很愚蠢。
良好的成人自我状态,就是——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儿童状态”会让你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是一种情绪体验,可是学不到新东西。
“父母自我状态”基本上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
人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进入这种状态,不要不断地自我探究,自我对话,自我挑战。因为进入另外两种模式,是一种本能,不用去思考,下意识就会自动带入。
很高兴,在苍鹭医生的带领下,蛤蟆先生地状态焕然一新,不仅如以往一样开朗,还不罗嗦烦人,对獾先生敢于说不,坚持自己的想法,对去世的父母,放下心结,心情好,很多事情也出现了转机,并踌躇满志地决定自己创业。
“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假如我们一同努力,就能遇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不管是否需要找专业的医生,也许每个人总有一段路,需要自己努力穿行在黑暗里,默默坚持,努力向前,寻找光明。自己能用心,去觉察,去分离,去奋进,一切都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