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热衷于给孩子贴“乖”的标签吗?

你小时候有被夸过“真乖”吗?

在大多数父母看来,乖是一种夸奖。

意味着:省心,因为懂事、听话,不会主动做违背父母的意愿的事情;不用花费太多时间成本沟通,会主动理解父母;不用有太多的人身安全担心和忧虑,毕竟乖孩子不会主动惹事。

实际上,“乖”是外在显示的标签,是一种客观环境的设限,不知不觉内化之后,最后会受制于这种较为宽广的知觉。

比如小A和小B两个刚毕业的学生,去一家初创公司做事。A呢,看起来自由散漫,上班时不时迟到,工作到点就下班,老板一问,A就会说:工作都做完了,为什么还要加班?

看看小B,上班不迟到,老板交待的活总是能按时完成,有时候呢,还会帮其他的同事多做一些活分担一下。同事也都很喜欢小B。

有一次老板接到一个急活,客户要的着急, 项目不是很大,可是对于两个毕业生来说,做成了就相当于有了独立项目经验,老板也会刮目相看。

小B很想接,可是“乖”孩子思维作祟:这么直接竞争会不会太明显了?我这总是加班万一做不出成果怎么办? 我自己一个人能做成吗?

而B想都没想:先做了再说,万一失败了,也没什么损失。大不了再复盘下次再战。

“乖”孩子的思想误区是:

世界是有结构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在结构中发生,不要冒进;

事情是线性的,所以应该遵守规则,循序渐进;

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失败就意味着努力不够等等。

“乖”让一个人失去的不是自由、散漫、懒惰,而是冒险的勇气、想象力,和自我探索的好奇。

你想让你的孩子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遇事不够果断勇敢,而失去更多的发展机会吗?

你想看着孩子乖乖的遵守规则,而失去了很多好奇心,更多创造力,未来更大的发展路径和空间吗?

那就不要让孩子乖,而是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别太快扯缰绳,做个彻底的迷途无名氏,探索自己、探索世界,兴许是一条不错的新出路。

当然了,这种客观设限,宽广的知觉,除了“乖”以外,还可以是:

“你应该做一个道德感强的人”

“这种事情应该这样而不应该是那样的”

“你本该是一个XX样子,怎么就长成了XX样子呢?”

“高中大学不许谈恋爱,怎么毕业2年了还没找到对象?”等等

2019年底至2022年底,3年时间充分说明了一件事:世界没有明确结构,事情也不总是线性发展,有回报不一定是努力也有可能是策略、规划,或者是仅凭运气。

昨天在B站看了“人间写真机”须田一政的视频介绍,他在一次采访中说到:

比起形容我的作品风格的那些词汇,比如诡异、隐藏在日常中的黑暗,我总是因为在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而感到惊奇。我只是带着这份惊讶去拍摄照片罢了,我觉得这样形容我的作品更好。


一旦快要踏入一个结构里太久,或者涉足一个规则里太久,须田一政就有意识的打破结构,跳出规则,拍出令人倍感意外的作品。


【行动指南】

1、警惕打标签,一切的标签只是为了让别人客观认识自己,而不是定义自我;

2、警惕线性思维,努力不代表所有,但不努力一定获得不了结果;

3、警惕宽广的知觉,比如你需要怎么样,你必须如何。转而享受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热衷于给孩子贴“乖”的标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