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冯志亮教授谈姓氏源考与祠堂、祠产、坟茔解析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出生于河北秦皇岛。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

冯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

冯志亮先生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家谱从上古时代产生以来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初期,不论内容还是体例都比较简单,随着社会的发展,家谱内容和体例也日益丰富和完善。由于时代不同,家谱内容的侧重点和体例都不同。从产生开始只有家族的世系。母系氏族社会,就是记述母系世系,从老祖母一直流传下去。父系氏族社会以后,从父系世系开始子子孙孙一代代记述下来(也有的父系世系的头几世,或十几世是母系世系的)。世系就像一条纵向的纽带把家族联系起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家谱的内容有了新变化,从纵向看只记述嫡长宗子扩张到其他支系后裔,形成庞大的家族。从横向看,增加字辈谱、家训、族规、重要人物事迹、生活环境、风土人情等,使家谱的内容日趋丰满和完善。有的把家谱和志合而为一,成为家族的百科全书。家谱的内容很多,一部完整的家谱,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姓氏源考

姓氏是一个家族的标志和名称。追溯姓氏源流,就是追溯家族的始祖是谁,考察家族的根。这是家谱首要的一项内容。

我国的姓氏具有悠久的历史,产生于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人类已经摆脱了乱交的婚姻状况,确立了氏族外婚,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已经不能再近婚。氏族外婚的发展,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三五十人在一起的氏族,为了区分林林总总的氏族,就需要有一个特殊的标志和名称,以保证这种婚姻和生产、交换的顺利进行。由于当时的人类凭直觉认为万物有灵,产生了对动植物的崇拜意识,这就是图腾观念,因此,将他们崇拜的动植物祖先作为自己氏族的标志和名称,这就是姓。“每一个氏族都有一种图腾,这个图腾就发展为后来的姓。如:云南新平县杨武鲁魁大寨的彝族人认为,方姓是獐子变来的;杨姓是绵羊变来的;范姓是水牛变来的;张姓是绿斑鸠变来的”。他们都以崇拜的动物为姓的来源。

在母系氏族社会,姓的本意是表示妇女世系相传的血缘关系,所以,最古老的姓都有“女”字,比如:姬、姚、姒、妫、媿、姞、妘、婟、姜、娄等。到了父系氏族社会,男性在社会中占支配地位,除妇女用“姓”外,男性称“氏”,比如: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燧人氏。在上古时代,姓和氏是分开使用。以后才姓氏合用,世代相传,一直绵延到今天。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从上述姓氏起源的过程,说明姓氏就是一个家族的标志。一个姓氏就是一个家族的祖先,家族的始祖。家族的世系就是从始祖开始。因此,一部家谱,首先要对姓氏源进行严肃、认真、深入、确凿的调查、考证。一般来说,家谱的世系能从始祖记载开始最好,若经过调查,一时不能判定时,可以从已经知道的始迁祖开始记载下来。我们假设这样的一个例子:孔文华是山东曲阜的一代子孙,从山东迁至云南昆明市。孔文华在昆明市已繁衍数代或几十代。那么,经过调查证明,孔文华确实是某年从山东曲阜迁来云南昆明市,孔文华就是孔文华家族在昆明市的始迁祖。昆明孔氏家谱的世系就从孔文华为第一世开始依次记载下来,就可以编修一部昆明孔氏家谱。

二、祠堂、祠产、坟茔

1.祠堂

宗族制度自周代形成以来,经过漫长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严密的社会组织形式。宗族制度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组织原则,有族长、房长、户头领导体系和组织结构,有定期或不定期的议事、祭祀、节庆等活动。为了保证这些活动的开展,必须有场所,这就是祠堂,许多家族都筹集资金,兴土木,建盖祠堂。仅江苏省大丰县姚恩荣在家谱调查中,就发现本县祠堂七十六处遗址,祠堂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家族不仅有总祠堂。分支系也建有祠堂。祠堂内正堂设神翕,供奉祖先的牌位。牌位按照昭穆设置,始祖辈分最高,居中,二、四、六世居左,叫昭;三、五、七世居右,叫穆,昭穆就是宗族的一项宗法制度,宗庙、祭祖、墓地的位次都按此排列,以辨昭穆。除祖先牌位外,祠堂都要请名人学士题写匾词、匾联。这些匾词、匾联多数反映家族尊祖睦族,兴旺发达,崇尚儒学伦理道德的思想和愿望。云南宣威市浦氏家族,历史上曾经三次建祠堂,嘉靖、清末二次修建后,又于民国六年(1917)由在廷公主持,共筹资8000元,历经五载建成浦氏祠堂。共占地3000平方米,正殿5间,对厅5间,南北厢房3间,对厅前、壁房3间,造型别致,气势恢弘,几经风雨,祠堂被损,已改作浦山小学的各种房屋。祠堂内祠匾,匾联很多,在家谱中都有不少辑录。

2.祠产

祠产,包括家族的祭田、祭地、林场、牧场、庙宇、牌坊、书院、学校等。祠产是家族的公共财产,是家族开展活动的物质基础。往往在建祠堂的时候,就开始购置祭田,然后将祭田出租,通过收租筹集经费。祭田、祭地,开始购置少,后来逐步扩大,少的几十亩,多的几百亩,上千亩。范仲淹在家乡置祭田达千亩之多。祠产收入,一般用于家族祭祀、节庆、编修族谱、资助困难户等。

3.坟茔

坟茔是祖先的墓地。重视坟茔是我国民族数千年的传统,清明节上坟便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特别重视始祖或始迁祖的坟墓的修建和祭祀。因始祖、始迁祖是家族木本水源。上坟祭祖不仅表达了后代子孙对祖先的崇敬、怀念之情,也是对后人进行家族史教育的重要形式。清明节上坟,老人总是对小辈之人讲述祖先的故事,讲故事就是让小辈之人牢记家史,发扬先人的光荣传统,做一个对家乡对社会有益之人。1994年宣威浦氏家族借续修族谱之机,重修始祖碑,上刻写了浦氏家族史略和家族规训,旨在通过祭祖教育族人不忘族史,发扬先辈革命精神,为家乡为社会多作贡献。坟墓的规模,随着时间推移,面积逐步扩大。宣威浦氏家族,由于浦山是家族发祥地,族人集中在浦山的较多,因此,墓地宽,坟墓较多,也特别重视坟地风水和保护。现录下其中一处坟墓,以窥一斑。宣威浦山“贞茔”。

“贞茔”族众称其为老祖坟,位于浦山村北,前临北头海子,通过北头海子以卧马塘横梁子为案山,再以远处的北山作向。系“丁山癸向”。后依村寨,左接“凤凰翅”,右过凹子地,形如由南向北延伸于北头海子的半圆台,更像一只慈龟奔海,形美灵真。在夏月,立台北观,十里铺河溪由西向东,如白莽奔来,经北头海子偏东北入东河,如玉带飘风绿洲,美不胜收。农忙季节人们在北头海子的田园中插秧,似千人向台打恭,祝告祖先保佑五谷丰登,又如在晴夜,群星光映北海,银辉闪耀,水天一色,心驰神往,若进天庭。墓地大有“面向北斗吉星照,北靠南山古月明”的气势。

茔前缓坡密植黄松屏护,西路凹,青松娇嫩,生机盎然。后与刘姓地相接。东为族人下北海子耕耘之路,东北角有一常年不涸水塘,塘周围尽是粗大的山楂树、沙糖树密锁着,这塘是昔日橹祖改梯灌溉之源。墓北角立有双围头。墓前有供祭祀使用的石桌、石凳。

九世祖其禄始葬茔侧。十一世祖之琰及祖妣孙氏同葬墓中。孙氏祖即奉旨,建石碑坊旌表者。之琰祖次子联瀛。父母俱葬入茔。联瀛公碑神奇绝妙,被叩击时,响声如钟鸣,墓地占地七亩余。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止,有坟百余,碑碣林立。1956年合作化后墓地周围的树木被砍伐,墓地上的石桌、石凳,围斗皆毁无迹。墓地中的碑石被撬去建仓库、烧石灰、打埂、多数坟堆被挖毁。仅近亲支系和子孙健在者的部分坟堆得到保留。

近年来,墓地四周扩展,东西宽约70米,南北长达160米,约占地18亩。已葬有坟321座,建立墓碑19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冯志亮教授谈姓氏源考与祠堂、祠产、坟茔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