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ology and Utopia,《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读书笔记7

第二章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第三部分,从特殊意义至整体意义

必须记住,在心理学层面做的这种提示,与更激进的怀疑主义和本体论神经论层面更加彻底的批判分析,不可混为一谈。但是这两者也不能完全的分开。在一种带来持续变化的历史力量,同样也对另一种产生着影响。在前者,心理幻想被不断的打破,在后者,本体论、产生自既定世界观之逻辑公式、以及思维模式在利益相关团体之冲突中逐渐融合。只有在一剧变之时代,基本新价值才能产生,而旧价值则被消灭,也唯有此时,智力冲突得以持续,对抗者希望消灭的不单是对手之特定信仰及态度,而且还有以此信仰及态度为基础建立的智慧。

只要对立团体生活在同一世界并且想成为其代表,或一封建党派与其对手斗争,此类彻底之抹杀便不可避免。这种思想统一性之分裂只有在竞争集体之基本价值存在天壤之别时才会发生。首先,在这种分裂期间,原始不信任已转变为一种系统而且特殊的意识形态之观念,虽然依然停留在心理学层面。但是,随着这个过程的发展,它延伸到了神经学及认识论的层面。新兴的中产阶段带来了一套新的价值观,同时他们也并不满意在旧封建秩序的统治下被分配到的受局限之社会位置。其代表着新经济系统,以及相应的新的思维模式,在未来终将取代现有对世界理解解释之模式。当今无产阶段也一样。吾人在此,将两个不同体系之社会、两种不同之经济观及两种不同思维模式,一一记载。

在思维之历史上,整体意义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当然不只因为不信任而产生。在诸多思潮被系统归纳为意识形态之整体意义前,还有许多基本步骤要完成。在其中,哲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此哲学非脱离现实生活之狭义之哲学。其角色更像是当代世界对于不同变化之终极及基础解释。此一变化之宇宙反过来又被看成是一系列由思维之性质产生之冲突,以及不断变化世界结构之回应。在这里,吾人只指出意识形态的整体意义在思想和本体论两个层面上产生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
在于意识之哲学之发展。意识系由连贯元素组成之统一体,对此产生观察之问题。意识之哲学在这个永恒斑驳及混乱之世界中确定了一个经验组织,其统一性由感知主体统一性来保证。这并不代表主体仅反映外部世界之结构模式,而且反映在其经历世界期间,其自发地演变出让其能理解的组织原则。在世界客体本体论之统一被摧毁后,曾尝试以一种感知主体的统一进行替代。在中世界基督徒中,世界客体及认知论之统一,被启蒙运动意识本身之绝对主体之统一所替代。
自此,世界,只因认知心而存在,主体之精神活动决定了世界的表象形式。这实际上系意识形态整体意义之萌芽,尽管此时,其尚未具备历史及心理学之含义。

在此阶段,世界被认为是一个结构性统一体,而非在因主体秩序崩塌而导致混乱的过渡时期一样,被认为是多元事件之集合。其完整性与主体相关联,只是该主体并非某具体个体,而是意识自身。按此观点,神经学层面与心理学层面存在着显著不同。这就是认知论教条主义(世界,即为独立于吾人,确定及明确形式的存在)瓦解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该阶段出现标志,是意识形态之整体意义,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永恒之整体概念的出现。这主要是历史学校及黑格尔之功。其人从假定世界是一整体,同时只能由认知主体才能想像这一条件出发。现今,对吾人而言,又有一新增决定性之因素,即此整体位于持续历史之转变中,同时在更高层面永远存在回归均衡之趋势。启蒙运动时,意识统一承载体之主体被视为完全抽象、超现世、超社会之实体:意识本身。在此阶段,民族精神代表了历史上意识不同之元素,一如黑格尔所称为“世界精神”。很明显,这种愈发具体之哲学,是由社会互动及历史政治思潮占据哲学而后产生的观念引起的担心所导致。然而,日常生活之经验不再从表面价值被接受,而是从他们含义充分考虑,而后追寻其前提。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思维属性之改变,无论是哲学或是渗入日常生活之政治视角,都没怎么发现。

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对于非历史思维之反应,使得历史观重新恢复生机。如前述分析,自整体、抽象、世界一统之客体,到更具体的民族精神,因其仅以在经验领域对世界之认知方式转变之表示,算不上真正的哲学成就。这种改变可追溯至拿破仑战争前后,当民族感诞生时民众情绪之变化。更遥远的前因可以追溯,只因历史观与世界精神并未降低该观察之有效性。

第三阶段:
最后及最为重要之阶段。意识形态整体意义之诞生于历史社会进程。当阶级代替了民族,成为历史上不断进化之意识承载体,同样的理论传统吸收了于社会进程中发展形成的认知,即社会结构及其智力思维形式随着社会阶级不同而分化。

正如早前时期,民族精神取代了意识本身,现在民族精神又被阶级意识之概念所取代,或更准确的说,是阶级意识形态。因此,这些观念的发展表现为两重趋势,其一、意识之概念在永恒变动之世界中成为统一中心之存在整合过程;其二、总是试图形成圆滑而灵活之统一概念,该概念如今在整合过程中被牢固而死板得规定着。

此两趋势之结果,即是,吾人所得到的,并非虚构而永恒不变之统一体,而是与历史时期、民族及阶级相对应的各种概念。在些转变过程中,吾人坚持意识之统一,而这种统一实为动态且在无限形成的过程中。尽管静态之意识概念败下阵,但在历史研究下不断发现的事实并非一不连贯、无逻辑之多样事件。最新的意识之概念为理解历史现实提供了一个更为合适的视角。

此意识概念存在两种结果:其一、吾人清晰知道,人类事物不可因对其要素之分解而被理解。每个历史时期的事实及事件,唯有理解其意义才可被理解,而每个意义又联系着其他更多的意义。因此,统一体之概念及各意义之相互联系,形成了那个时代下理解的基础。其二、此意义相互联系之系统,在各历史时期,都全然不同。因此,对于意义连续变化之重新解释成为如今历史科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尽管黑格尔可能已经比其他人,在专注于一既定历史经验下,解释意义各要素之需求方面更胜一筹,然而他以思辨方式研究的同时,吾人已可将些建设性概念转变为实证研究。

对吾人而言,重要的事实是,尽管在分析中吾人将其分开,此两种产生了特殊及整体意义的趋势,基本拥有同样历史起源的趋势,如今连接更为紧密。特殊意义与整体意义相融合。对于观察者而言,此将变得明显:起初,一人之对抗者,作为某政治社会地位之代表,被认为有意或无意的进行了事实歪曲。而如今,批判更彻底,在完全不信任其意识结构的情况下,其被认为无法再正确思考。这种简单观察表明,根据对思维之结构分析,初次尝试发现错误之源时,仅从心理学层面指出其个人知识偏见而导致事实之扭曲。如今,对其对手之打击更为致命,因其从神经学层面及对手理论之有效性进行攻击,表明其仅为普通存在之社会地位之功能。因此,思维模式历史上,如今可能是一全新且可能是最关键之阶段。然而,这种并未首先对其基础含义进行分析之发展趋势显得难以处理。意识形态之整体意义产生了一个问题——原本隐约呈现,如今变得更为重要,即所谓虚假意识(扭曲思维将歪曲一切之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吾人整体观点可能被扭曲,而这使得意识形态的整体意义对于理解吾人社会生活具有特殊意义和相关性。从这种认识中产生了吾人目前智力状况中所感深刻不安,但这种认识同时也令人振奋。

你可能感兴趣的:(Ideology and Utopia,《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读书笔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