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情境,换一种思维方式,竟然会有颠覆性的结果!

有这样一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一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旅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

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个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先生解梦。

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

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返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是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

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中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机会就要到了吗?”

秀才一听,更有道理,其实更契合了他的心性,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通过上面这个故事,我们知道:秀才的科考命运似乎不是由梦境来决定的,梦境作为他科考的一个外在环境因素,在科考的当下,竟然显示出强劲的影响力。这是人的心性与外界环境在一个特殊情境下产生的酶变反应,也就是说,在这种特殊情境下,你的心智模式是避害导向型还是趋利导向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决策。幸亏,店老板并不高明的解梦,迎合了秀才的“本我”心境,否则,一个中举的秀才很可能又回到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恶性循环中,不见天日。

这个故事,也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启示:在做任何决策时,一定要坚持“我本”,从“我”出发,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真实情况诊断,从“本”上解决,为了这个目标,我的问题核心在哪里。回归到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秀才三次科举不中,此番科举,肯定是抱着极大的成功期望和屡试不第的失望习惯而来的,这时候,任何一个稍微“占理”的外界说辞都会使秀才的心理发生微妙的偏移。所以,微妙看到,算命先生的一番说辞让秀才觉得“合情合理”,同时,店主的一番解释也让秀才觉得“无懈可击”。这时候的关键,就在于秀才自己,也就是秀才的“本我”,是否从“我”这个真实情景出发?是否从科举中第这个“本”上解决?幸运的是,秀才最终还是被动的做到了“我本”,他用珍惜现有、用好所有这个支点,奋力一拼,最终科举中第,成为了头甲第三名,确实成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样的情境,换一种思维方式,竟然会有颠覆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