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曾助中国抗日?最早的持久战由他提出?淞沪会战中的德国身影

中国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曾获得过很多国家的帮助,许多国际友人在华助战。

我们耳熟能详的有苏联援华志愿空军、美国飞虎队等。

这之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身影——纳粹德国。

从抗日战争爆发以前到战争初期,国民政府与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德国保持着密切的友好关系。

德国军火成为抗战前期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主要武备,德械师在抗战前期的历次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德国军事顾问们更是直接参与指挥了多场战役。

作为二战的轴心国,德国与日本是盟友关系,它参与中日战争,帮助日本的敌人中国,与蒋介石30年代的对德秘密交往有关。

德国也是想通过这个机会获得中国的农产品、稀有矿产品,以发展军备。

但抗战初期中国能尽最大努力迟滞日本的攻势,德国援助物资和德籍军事顾问们做了不小的贡献。

1937年国民政府代表团访德

从1928年至1938年的10年间,前后共有五位德国高级军官来华担任军事总顾问,共有约一百三十余名德国军事人员在国民政府中任职。

1935年华北事变后,战争越来越不可避免,中国军事重点开始转向国防建设,德国顾问就参与筹划了中国的国防建设。

在德国顾问的帮助下,中国军队改良了军械质量,完善了后勤、补给、训练,提高了兵工生产能力。

1937年上半年,经过数年的国防建设,中国的国防实力显著增强。

至七七事变发生时,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国防计划中的各项主要任务。

虽然仍有很多不足,但对于孱弱的中国来说,已经是相当大的进步。

在数位德国军事总顾问中,对中国抗战影响最大的是第五任总顾问冯·法肯豪森将军。

他于1935年来华担任国民政府军事总顾问,参与筹划中国国防建设与整军备战工作。

他在拟定的《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中为蒋介石做了抗战战略规划:

“华北平原无险可守,上海和江浙地区河湖密布,日军机械化部队难以施展,利于中国轻装备部队作战。应将主战场移至长江流域,按持久抗战构想不应使沿海地区过早放弃。首先在上海抵抗,而使列强不得不出面干涉,不得已时不要困守沿海,退保四川作为最后抵抗基地。”

法肯豪森对中国即将到来的抗日战略态势演变作出了很精确的预计,与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所作的“将日军进攻方向自北南下吸引为由东西上,依托长江沿线三级阶梯层层设防,退守西南引导日军仰攻”的战略不谋而合。

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

一、淞沪会战前的国防建设

长江中下游,是当时中国的心腹要地,经济中心上海和政治中心南京组成的宁沪杭地区是国民政府的中枢地带。

上海是远东金融中心、中国的东大门及保卫首都的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932年《上海停战协定》签订后,日本在上海驻扎军队,修筑战备设施,上海成为华北之后的又一个火药桶。

国民政府从1935年起开始秘密修筑宁沪间的国防工事,对长江沿岸的南通、江阴、镇江等江防要塞进行了整修。

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南京国民政府直接统治的区域,此时的北方正是中日冲突的前线,山西、陕西、西南都在地方军阀控制下。

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国民政府进行国防建设的重点区域。

七七事变以后,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国防建设的作用,按照预设“在沪扩大战事,牵制华北日军”的对敌战略,蒋介石主动发起淞沪会战,将日军主力从华北吸引到上海,力促使长江一线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二、法肯豪森参与指挥对日海军陆战队的战斗

8月13日战争爆发,上海前线战事由冯玉祥指挥。

冯玉祥将两个军团投入战场,左翼张治中部,负责攻击日驻沪海军陆战队;右翼张发奎部,负责驻防浦东和防卫杭州湾要塞。

战争伊始,中国军队对日军发动了全面攻势,空军轰炸了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汇山码头及船舶,地面有重炮及装甲车掩护。

当时日本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人数只有3000人左右,加上临时招募,总数不到一万,又缺乏重武器。

中国军队进展迅速,国军精锐第87师、88师相继占领了各要塞,将日军压缩在江岸狭窄一隅。

但两翼部队因指挥协调失当未能统一行动,当左翼第九集团军开始对日海军陆战队发动进攻时,浦东的右翼部队仍在等待命令,未作任何行动,贻误了以优势兵力迅速歼灭日军的最好时机。

同时日军依托坚固工事和舰炮支援顽强抵抗,使中国军队难以进一步突破,战役未达到预期目的。

淞沪会战中的日本海军陆战队

虽然当时希特勒严令禁止在华德国顾问参与战事,但在淞沪会战开始时,法肯豪森就亲赴前线,并参与了这次攻击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的战役。

法肯豪森预计以日军的运兵能力增援部队最快会在8月20日左右抵达,所以他建议蒋介石尽快投入尽可能多的兵力,解决残余的日军,不能延误时机。

在攻击日海军陆战队设施取得阶段性胜利后,他力促蒋介石尽速调集浦东的预备部队参加战斗,乘胜前进。

但后来部队没有按照他的计划向前推进,法肯豪森很气恼。

不出他所料,22日,日军先头部队一万余人在吴淞口登陆,战局生变,中方彻底失去了歼灭日海军陆战队的机会。

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各地方部队陆续集结驰援上海。

9月下旬中国军队在沪兵力已达70余万,日军经过不断增援,在沪兵力亦接近20万。

上海战事逐渐演变为中日两国的战略决战。

淞沪会战中日军增援部队抵达上海

三、“德国式的战争”

针对中方开战后暴露的缺点,法肯豪森曾提出“力主一个统一性的指挥系统”,蒋介石采纳了该建议。

8月底,蒋命顾祝同部开往上海前线,将该部与苏州河北岸的陈诚部与张治中部置于统一的指挥系统之下。

同时,将张发奎部在黄浦江以南及浦东的驻军都划归顾祝同指挥,并在苏州设立前线战事指挥部。

之后他又调整部署,将冯玉祥调离,派顾祝同、朱绍良统筹前线,陈诚任左翼部司令、前敌总指挥,张发奎任右翼部司令。

虽然中国军队内部派系复杂内争不断,要建立统一的指挥系统困难重重,实际效果也不甚理想,但这一建议也为会战初期中央军与地方部队的协调统一作战提供了一些帮助。

战役中后期,法肯豪森将军都在苏州总指挥部担任顾问。

战事胶着,他通过奈魏格中校向蒋介石转达对于战局的日常指令,指令再通过国军指挥部传达到前线指挥官。

他曾在9月初建议蒋介石死守罗店:

“日军目标是驱逐我军弃守上海,切断我军与政治、财政中心之联络。目前最要害地点,莫过于罗店。需尽最大力量在该处阻击敌人,使不能犯浦西,更不能趋向嘉定。稳固由沪北到太仓之联络,至关重要。”

“血肉磨坊”罗店战役

事实证明,后来罗店的陷落是整个淞沪会战转为劣势被动的起点。

当时赴沪参与战役的德国军事顾问有70余人,德国顾问置身前线指挥战斗,指导中国部队的战术运用,对战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淞沪会战中,中央军在接受德国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后表现出的战斗力出乎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的意料。

特别是第36师、87师、88师等德械师面对日军精锐甲种师团展现出的顽强战力,让日军前线统帅吃惊。

淞沪战场上的德械师

德国人参与指挥、德械师悉数参战,难怪西方记者及日本人将淞沪会战夸张地形容为“德国式的战争“。

在中国的攻势面前,日本不断地增加参战兵力,不惜代价投入了陆海空重兵,不断地从华北、本土、台湾抽调兵力参战。

战役后期,日本在上海的兵力已超过了其在华北的总兵力,蒋介石的战略目的初步实现。

四、中国军队溃败

但战事的发展日渐对中国不利。

面对日军的强大兵锋,前线逐渐不支。

10月下旬,日军猛攻大场防线,大场失守后,中国军队全线撤退到第二期防御阵地。

上海战事恶化,中国军队只得依托第二防线固守僵持。

法肯豪森在大场战役进行时就深感:

“自战役开始日军即掌握了绝对的制空权,中日海空火力差距太大,中方仅能在夜晚日军海空兵力无法发挥优势时,对白天日军所占据之地区进行有限反击。”

这又何曾不是整个淞沪会战的缩影?

战术差距反映到战略上,失败已不可避免了。

《八佰》剧照,1937年10月下旬,日军突破大场防线

11月5日,日本本土增援部队第十军10万余人突然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

南北日军对上海成包抄态势,70万中国军队顿时陷入危险,上海战局急转直下。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评价淞沪会战时曾说:

“德国顾问误判形势,认为日军在金山卫的登陆只是属于佯动,目的是吸引上海方面中国军队的注意,并非作战重点。后日军迅速登陆击破了微弱抵抗,使国军蒙受极大损失。”

按这个说法,德国顾问误判情势直接或间接导致日军轻松登陆金山卫。

关于国军为何会对金山卫疏于防备而终腹背受敌,历来众说纷纭,不过蒋介石将原先守备金山卫的部队调离以应付上海市区的战事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1938年蒋介石在南岳军事会议上总结抗战得失时,亲自承认由于国府统帅部对侧背的疏忽,将布防杭州湾的部队全部抽调到上海,使日军乘虚在金山卫登陆,以致整个战役受了打击,国家受了很大的损失。

他有可能是考虑到德国顾问的贡献和与法肯豪森的私人情谊固没有提说误判一事,如果德国顾问的这次建议真的对中国军队的部署造成了影响,那确实是一次后果相当严重的误判。

1937年11月,日军登陆金山卫,上海守军腹背受敌,濒临崩溃

11月8日,蒋介石终于下令70万守军全线撤往吴福线国防工事。

由于此前的朝令夕改已经使部队出现混乱迹象,加之此次命令仓促、前线指挥混乱,撤退演变为大溃退,中国军队在溃退中连续弃守完好的国防工事。

经过数任德国顾问设计监造、耗费了数百万元修建的沪宁间国防线,在抗战中根本没起到什么作用就落入敌手。

11月12日,上海沦陷。

淞沪会战以日本占领上海,取得战役胜利宣告结束,此役中方伤亡30万人,日本伤亡4万余人。

五、法肯豪森的持久战略为国民政府所重视

淞沪会战暴露出国军的诸多问题,战役本身以失败告终,尤其是最精锐的德械师在战役中损失殆尽,以后再难以补充,后来的大溃败也直接导致了南京的陷落。

但正如一位德国顾问在战后总结所说:“打了3个月的上海战役,虽然遭受无数挫折,却产生了一部光荣的历史。”

淞沪会战的成果还是可圈可点的。

淞沪会战让日本见识了中国军队的顽强与德式练兵的成果。

德国军事顾问参与指挥,间接改变了战局,迫使日本调整作战计划以倾国之力投重兵于上海,战事发展大大超乎日本大本营的预料。

战役进行中,日本已确定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与中国的战争,日本战前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如今却仅取得上海一隅之地。

战无不胜的日军将面临最大的弱点:岛国缺乏战争资源使其难以应付长期的消耗。

之后日军在长江沿线遭遇中国军队的节节抵抗,终在武汉会战后成为强弩之末。

日军攻占武汉后,兵力逐渐不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参考淞沪会战的经验和法肯豪森的建议,国民政府有了打一场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要利用中国广袤的国土把日本拖入战争泥潭。

法肯豪森在1938年初向蒋介石提出的战略思想是:“以机动的战术在广阔的国土上,打击首尾不能兼顾的侵略者。”

在后来军委会制定的作战计划中,持久战战略原则成为国民政府指导抗日战争的基本战略原则。

结语

德国军事顾问的存在使日军在华受挫,日本再三要求希特勒召回在华参谋人员,并不惜以取消进攻苏联相要挟,希特勒最终决定召回在华所有顾问。

召回通知发出后,蒋介石极力挽留和斡旋,德国顾问们也不愿在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候离开。

法肯豪森曾想放弃德国公民权,入籍中国,但迫于压力,他和其他顾问终在1938年7月从武汉登火车前往广州,取道香港回国。

20世纪30年代的中德军事合作就此成为了一段尘封的往事。

法肯豪森和德国军事顾问们撤出中国后,不仅没有泄露中国的军事秘密给日本人,而且留下了为中国抗战拟定的一系列战略战术计划。

法肯豪森回国后还义务当起了中国抗战宣传员,他后来担任比利时地区德军指挥官时,仍非常关心中国对日抗战的情况,不时与蒋介石交换意见。

1944年法肯豪森受刺杀希特勒事件牵连被捕入狱,因为证据不足希特勒没有处死他,将他移送达豪集中营。

二战结束后他因为纳粹身份被比利时政府逮捕,判处12年有期徒刑。

但因为在担任比利时总督时保护了平民,钱秀玲女士为他做了辩护,不久被释放。

回国后他隐居于故乡黑森州的小镇,曾出任中(中华民国)德文化经济协会名誉会长,1966年平静离世。

建川博物馆援华义士广场的法肯豪森雕像

法肯豪森将军与拉贝先生一样,虽然有着纳粹的身份,但他们在暴政中坚守正义,帮助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与中国的抗日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对日抗战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你可能感兴趣的:(纳粹曾助中国抗日?最早的持久战由他提出?淞沪会战中的德国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