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资治通鉴》(5)择士五准则 古人的明辨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魏文侯要在翟璜和魏成之间选择一人为相。其在人选问题上拿不定主意,决定咨询一下李克的意见,李克谦恭的推辞了一番,然后提出了五点标准作为取舍的依据:“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根据这五点标准,魏文侯任命魏成为相(翟璜还不服气,质问其保荐为官的李克,反而被李克教育了一顿,这段写的也很精彩,有兴趣可以去看)。

   《资治通鉴》中,我能够背诵下来的话寥寥无几,但这是其中一句。首先想说明一点:这五条标准虽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并非针对于所有人,应该是针对于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的。

   古代的士人讲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五点可以算是在封建社会的具体的体现。在德、能、才以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区分标准,并将其一体化加以综合评判,使判断的标准趋于立体化,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明辨性:“居视其所亲”,这是对其交友圈子的考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特别是在古代,志同道合才可以称为朋友,再加上文人的穷酸性,这个圈子的排他性是非常强的。“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这是说明在有财富和政治地位都具备的情况下,如何能够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富裕了能够给予别人什么,这是区别唯利是图的贪婪者和怀济天下穷苦者的重要差别,在有政治地位和职权的时候,看其举荐的人才就能判断其为官为治的水平,是对其工作能力的考察,这个故事中,对于魏成举荐的人才,魏文侯都把他们当作老师来尊崇,而对翟璜举荐的人才,魏文侯都把他们当作臣下来使唤,优劣立判;“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这与前两条正好是相对的,是看一个人能够在政治上不得志以及穷困之时仍能坚持自己的气节和品行,是否仍能按照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是否能够有一个作为知识分子的底线并自强不息,危难困苦方显本色,此之谓也。

   老祖宗的确是睿智的,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精辟的论断,但是,在当今的社会,对人才特别是当权者的判断和遴选,恐怕是更多的侧重一个侧面吧。选人既有缺陷,再加之没有严格的监督和评价机制,败亡者多矣,惜哉!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读《资治通鉴》(5)择士五准则 古人的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