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黯淡的狄更斯

《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早期的长篇作品,虽然在文学史的地位上可能不及狄大师的代表作《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那般突出和璀璨,其狄氏特色依然个性十足,其狄氏风格依然令人过目难忘,其狄氏精髓依然深入人心。在我眼里,狄更斯的作品所散发的生命力,不仅在当时无以伦比,即使几百年后也会蓬勃不息。

想要了解狄大师,从他的早期作品入手也是极好的,甚至可以一窥大师文学生涯初期的心理路程,也有助于加深理解其成熟期的作品。即便抛开这些不提,《匹克威克外传》虽然篇幅很长,但这是一本不需要你正襟危坐、顶礼膜拜的书卷,既不会致人抑郁、扰人心绪,也不会徒增困惑、惘添思虑,用来填充闲暇时光简直再好不过了。

《匹克威克外传》的主人公自然是那个善良又略显不谙世事、正直又满身荒唐气息、绅士又难免故作正经、宽厚又颇为偏执死板的匹克威克先生了。匹克威克先生何许人也?一个独身的老绅士,一个小小的社会名士,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学究,还以自己的姓氏创立了一个所谓的匹克威克社。一日,匹克威克先生和他的三个朋友兼追随者——特普曼先生、文克尔先生和史拿格拉斯先生,为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决定到伦敦之外的地方游历一番。

可想而知,这注定是一段趣事妙事囧事祸事不断、奇人奇闻怪人怪谈频现的游历,虽不及堂吉诃德般疯癫狂热,匹克威克一伙人的亲身遭遇及其周边人的附带经历,通过狄大师的各种神奇加花,构成了一幅足以代表当时英国城乡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全景画作。

据说《匹克威克外传》当年出版后曾掀起一阵阅读旋风,医生看病时在读它,法官开庭时在读它,病人躺在病床上也在读它。直到今天,这本书也丝毫不显过时,或者说,浑身上下洋溢着狄氏特点和品格的作品怎会过时呢:

鲜活、独特、真实、到位的人物形象塑造与刻画怎么会过时呢?

敏锐、深刻、逼真、辛辣的社会百态临摹与描绘怎么会过时呢?

哭中带笑、笑中带哭的人间悲喜剧怎么会过时呢?

罩在幽默讽刺外衣下的批判精神和藏在细枝末节里的针砭时弊怎么会过时呢?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得益彰、天衣无缝的融合怎么会过时呢?

宽广无垠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光辉怎么会过时呢?

。。。。。。

如上特点在《匹克威克外传》中皆有鲜明体现,喜欢狄更斯作品的读者自然能从中获得无限乐趣和惊喜。而除此之外,作为狄大师的早期代表作,《匹克威克外传》还有两点值得一提。

一是小说中显而易见的“故事套故事”笔法。粗略数来,全书大概有十五处借他人之口讲述的独立故事,有的奇幻神秘,有的凄凄惨惨,有的风趣浪漫,有的古灵精怪。。。。。这些故事与书中人物和情节毫无关联,虽然风格各不相同,读来也颇有趣味或平添意味,但难免会给人一种强行插入的感觉,似乎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性。“故事套故事”笔法并非狄更斯首创,但在《匹克威克外传》中无疑是他运用的最为频繁的一次。

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来看,本书游历体裁的性质为讲述和记录道听旁说的各种故事奠定了基础。既然要增长见识,开拓眼界,体验民风,民间故事和传闻逸事不仅仅是一种丰富和补充,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匹克威克等众人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到的故事,每一个都是一段人生片段或一次生活侧写或一场黄粱大梦,真实与否,荒诞与否,似乎并不重要,它们自顾自地出现在某一个节点上,自顾自地践行着各自的使命,无需书中人物加以衡量,无需作者本人施以点评,只要顺其自然地流淌着、前进着、跳跃着,哪怕激发了读者的只有一丝丝唏嘘、一次次讥笑、一点点感慨或一阵阵眩晕,狄更斯所描绘的大英帝国也将被赋予一层新的画面感,而那个最好的、也是最坏的维多利亚时代也得以拥有更加丰富的层次感。

另外,《匹克威克外传》作为一部以分期连载的形式发表的长篇小说(历经20个月才完结),其在内容上的艺术特征受到了这种创作模式的影响,也就是“故事套故事”的广泛运用。具有独立性的故事中的故事,似乎天生是为边写作边发表的作者所准备的最佳工具。一来可以为下一个成型、成熟的构思到来之前制造缓冲机会,正可谓文思中断,故事来凑,二来得以给积攒已久的故事素材提供一个适当的出口,正可谓情之所至,不吐不快。

二是在《匹克威克外传》中,狄更斯早期的乐观和开朗情绪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其后期行文风格则愈加阴郁沉重,笔触力道也更加犀利无情,在一贯的明讥暗讽和嬉笑怒骂中,却也肉眼可见悲观氛围逐步蔓延。

《匹克威克外传》的创作时期为1836至1837年。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在英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新兴资本主义与工人阶级的崛起带来了议会改革和宪章运动,但整体而言,阶级矛盾与社会冲突还没有达到高潮,这反映在狄更斯当时的思想和心境里,同时也传递到了作者观察和思考的产物—《匹克威克外传》当中。

固然,《匹克威克外传》极其鲜活地揭示了英国社会的诸多或新生或残存的毒瘤:负债人监管制度的不公、司法和律师体系的腐败、党派竞争的闹剧、宗教和教士的虚伪。。。。。。狄更斯的批判从来不手软不留情,但与批判并行的,是他对正义、对仁爱、对光明的坚信和追求。如果说书中对负债人监狱的内幕描写令人印象深刻,那么书中对乡村原野气息的处处点缀更加令人记忆犹新;如果说书中那两个唯利是图的无良律师让人咬牙切齿,那么书中那位智慧风趣勇敢的忠仆更加让人喜出望外。

经历了磕磕绊绊、起起伏伏、哭哭笑笑的两年游历时光,三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个大坏蛋改邪归正,一堆人深受匹克威克的感染,总之一切显得那么美满,那么称心如意,那么皆大欢喜,匹克威克先生终于决定解散匹克威克社,退居郊外,闲来整理回忆录,平日散散步,与老友们聚会,回归田园的最终结局给整本书划下了一个明朗的句号。

可以看出,早期的狄更斯对社会和道德的批判还是建立在乐观主义的基础上的,就像他笔下的匹克威克那样,虽然时而被社会生生地教训一顿,时而被恶人狠狠地捉弄一下,他始终保有正直善良的好心肠和悲天悯人的真品格。那时的狄更斯还和他的主人公一样,历练之后依然坚信,感化比惩治更有效,宽恕比严逼更有力,同情比虚假更持久。读者们不仅需要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来抚慰难以平复的现实,也真真切切值得在乐观的情绪和光亮的指引下继续前行。狄更斯给了读者想要的一切,也是他自己发自内心的理想(抑或是幻想)。

狄大师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任世事变迁也不能阻挡它在英国历史中登顶盛世之巅,任烟霾、污啧、嘈杂也无法淹没它的熠熠生辉。同理,这个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也因为有了狄更斯的生花妙笔,其社会面貌、人文风俗、道德习性、哲学意识等等才得以全面而又深刻地展示至今,百余年来持续散发着温暖人心的光与热,也时刻警醒着良知坠落中的世人世事。

恒星一般永不黯淡的狄更斯,未来一定也能带给更多的人来自维多利亚时代的问候与感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永不黯淡的狄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