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的了解一门学问

我读书很快,去年有一帮朋友聊天,一时兴起让我跟大家讲讲庄子,我说我没看过啊,他们说那你赶紧回去看,下周跟我们讲,讲半个小时以上,我本来觉得这扯淡的,怎么可能,庄子博大精深很多专家研究一辈子都不敢说懂,我一个周时间能讲啥,不过回头想想这个挑战又很有意思,一直想看庄子又懒,说不定一趁这个机会用用功,所以也就答应下来,后来一周过去,还真整理了一些心得,跟大家做了一个一小时的讲解,反响还不错,至少能自圆其说,算是一家之言。

后来大家讨论起读书这件事,也说到现在很多网上的教程喜欢教大家什么几天速成法,七天瘦十斤,三天学会极速阅读等等,其实真照着做没有一个能成功的,所以也顺便聊起来,我是怎么样能短短一个周利用工作之余,能把那么难懂的书讲的像模像样的,今天就跟大家说一说这类快速阅读背后的秘密。

第一:阅读是一个补网的过程。快速阅读是建立在已经有很大的阅读量,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网的基础上的,在这个知识网的结构上增加分支是比较容易的,比如我一直对传统的经典感兴趣,在庄子之前,对佛学,论语,老子,修仙修道都已经有了很广泛的阅读,并且形成了一个关于“道”是什么的模糊概念,我也不知道“道”是什么,但我大概知道“道”不是什么,这样相当于在我的知识网上,有一个板块是关于“道”的,那么当我读庄子以及一些解读庄子的文献时,我不是理解,而是不断的在印证,这些解释是合理的,这些看上去层次不够,不如某某某讲的通透,这些解读有一点道的味道,而另一些文字只是机械的理解,那么我就可以尽快的拆解一些兴趣,进行重组,变成我的知识板块的补充,这是一个能快速阅读的基础。所以啊,有些说告诉你一个技巧可以几天学会快速阅读,那都是忽悠的,没有一个知识网在后面支撑,没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会了读书是补网的技巧,就算读完了也记不住,记住了也不会用。再比如我一直瞧不上西方哲学,所以读的少,导致我的知识网络其实缺一块西方哲学板块,所以哪怕到现在,我偶尔抓一本西方哲学的书看看,依然看的很累,尤其西方的哲学本身就是相对微观的,没有一个“道”的统领在背后,所以当没有可以互相印证的东西时,一科一科就只能硬学过去,那自然是缓慢而且吃力的。

第二:先主后次。要想快速学一门学问,一定要想办啊先抓主干,搞清楚整个脉络后,再看分支是怎么补充主干的,每个作者,一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千变万化都脱不开这个脉络。比如《孙子兵法》,很多解释的版本,但孙子兵法的本质是在讲怎么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理解了这个,就是理解了兵之道,其他都是实现不败的手段。而庄子一直在讲人如何与天地合一,合一之后如何自处,这之外不管是逍遥、齐物、养生、宗师、帝王,都是主干的分支,了解了主干,再看分支,就可以互相促进。

第三:尊重作者。我读论语的时候,看的第一本是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里面南老有一个说法我一直记忆犹新,南老大概的意思是:如果你只是把孔子当成一个普通人,那你理解论语一定只是你自己的层次,所以才会有些人抨击孔子说类似“朽木不可雕也”这种话境界低下等等,可是如果你先把孔子当成一个圣人来看,你就不会那么肤浅的去评价,而是可以更深入的去思考,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深意,在这个思考和求索中,才可以接近圣人的思想世界。后来有一件事又印证了这个,有一阵我痴迷看佛经,自觉悟性不错,金刚经看的很明白,就跟一位老师吹嘘,老师就淡淡的问我,你觉得你到了佛陀的境界了吗?我说那自然没到,老师继续问,那你怎么就觉得你能懂佛陀再说什么呢?我当时竟然一下子就出了一身冷汗,傲慢心不可得。所以我看庄子的时候,就牢牢的记住,你在看一位大宗师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我要找到那个思想脉络,并不断的印证它,这也是后来讲解的时候,自己觉得至少可以自圆其说,也不与我曾经学习了解的“道”冲突,还是一个互相补充和印证,那至少不会有什么大的差错。只有尊重作者,才不会走的太偏。

以上三点,是可以快速阅读的一个底层的支持,我们要求的是读的快,理解的不偏差,理解了要能用。知识网让你有互相印证的可能,先主后次同样是一个互相印证的过程,尊重作者不容易起傲慢心,有助于更深一步的思考,这样下来,才可以说,可以尝试着快速阅读。

好,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建筑师,以后会跟大家分享一些从主干来理解一门学问的方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相互印证、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快速的了解一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