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3夜间日记(星期三)

学习·读书·听书

我们只会鼓励你的成长,而不是鼓励你瞧不起你的另一半。我们的职责是要理解你的看法,但不一定要赞同你的观点。(这个放在任何人际关系中,都是适用的。)

我们害怕在死后无法留下自己活过的痕迹。我们害怕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这是我今年意识到的一个问题,害怕无法留下痕迹。)

这一半的我想要供养家人,另一半的我想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一些触动我灵魂的事,也希望能借此触及更多人的灵魂。就在我自我拉扯的时候,男友走进我的生活,注意力从内心激战转移到他身上。而当他离开,我仍然不能面对内心的冲突。(当我们注意力在他人身上,而他人不再符合我们的期望时,我们很容易陷入对他人的指责,然而这几乎等于自虐,因为他人不会因我们的期望而改变,不会回应我们的指责。我们需要把注意力挪回自身,看看内心究竟缘何冲突。)

批评与抱怨之间是有区别的,前者带有评判的成分,而后者包含了请求。

心理治疗的重点就在于理解真正的自己。但要了解自己就必须先抛开对自己的固有认知——抛开那些你塑造出来限制自己的人设,这样你才不会裹足不前。(很有启发。抛开过去所有你自己或别人加于你的标签、人设、身份,勇敢去做你想做的事。)

为什么总是在收听“别人的生活都比我好”的电台,或是“我无法信任他人”的调频,还有“我啥也干不成”FM?(这就是我前两年一直干的事。一声叹息。不要被眼前或脚下的栅栏困住,向左三步或向右三步,道路可能畅通无阻。但迈过这一步,你仍然会遇到更多的栅栏,人生不是一条直线,即使我们选择的方向是不变的,通往目标的道路却始终是曲折迂回甚至会间歇倒退的。)

要得到自由,还会涉及责任,但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承担责任很可怕。我们可能会想,会不会待在牢笼里更安全呢?

追随你的嫉妒心,它会告诉你你想要什么。

如果把一天24小时掰开,回忆自己做了什么,我们可以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关联性如何,是否有归属感;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构成是怎样的,要负担什么样的责任,什么事会让我们感到压力,感情关系是激烈的还是平静的。

安德鲁所罗门《走出忧郁》:抑郁的对立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

我们去看心理咨询是需要有个人聊聊,减轻痛苦和孤独感,还是想要理解自己可以如何塑造自己这个角色。

人们常常期望由别人来告诉自己该干什么,就好像别人手里有标准答案似的,又好像我们每天在日常生活中做的那么多选择真的都有对错之分。

来访者希望别人为自己做决定,那样即使结果不利,他也不用承担责任。

我认为如果你能想清楚为什么这个抉择对你来说这么艰难,那你才更能从这个思考中获益。(为什么重新选择职业对我来说如此艰难?)

我只知道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但我不知道你该怎么做。

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假设:温德尔是一个比我更有能力处理问题的人。

书中提到的其他:

电影《美食、祈祷与爱》《幸福计划》《书记员巴特尔比》

书籍《操不完的心》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作者还是很幽默的,有时候读到会大声笑出来。比如下面这段妥妥有梗啊。

有时来访者打算或正要去做一些自我毁灭性的事情——例如大言不惭地要去跟老板聊聊自己真实的感受时——我总是要抑制住冲动,让自己不要喊出来:不,别那么做!

今日回顾

起床:06:50醒过,10:00起床收货,11:00前早午餐,13:00-13:50英文阅读,下午阅读小说,打盹瞌睡,下午冲了个澡清醒清醒,19:00晚餐,看了最新一期《再见爱人》。

就寝:04:15再次熬夜了。

天气:雨,暴雨。

心情:一般。

人际·家人·朋友

关于计划回老家,遭到疫情阻拦,本想投诉,今天却又退缩了。倒不是担心什么,只是没有昨天那股气冲冲的劲儿了,想着也不着急。或许也是以此为借口,不想回家吧。今天妈妈问,我仿佛感受到压力,觉得前面想得太美好,很可能会失望。

觉察·思考

有时候很多冲动真不能持久,昨晚整理思绪到半夜4点,想着要做很多事,感觉那些事情都很简单,今天就“偃旗息鼓”了。妈呀,这听着怎么像在亢奋和抑郁之间反复横跳的双相情感障碍。我要不要给自己找个测试做一做。心里一个小人说,得了吧,你就是找借口摆烂。嗯,好吧。谁知道呢。

今日感觉有些无聊和泄气,不知道为什么,也没运动。想做视频没做,想写完未完成文章未写,总是静不下心来。不过没有限制地上网很爽,感觉到自由,只是不持久。就像洛莉在书中讲到的:

互联网可以是安慰剂,帮你屏蔽一些痛苦;也可以是毒品,因为会上瘾。当网络毒品失去效力,你不会感觉更好,只会更糟。你发现大半天过去了,感到内疚、空虚、疲劳。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1-23夜间日记(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