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掌握了正确的人生发展序列,你也可以教出优秀子女

有一种人叫“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是家长口中的天才,是你心中的恶魔,无数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优秀,可又有多少家长考虑过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这么优秀呢?难道真的只是因为自己的孩子不如他们吗?

作为一个不太读家教书的工作狂妈妈,我用一个上下班通勤时间加一个晚上读完了这本《送孩子去常春藤:20位常春藤妈妈的教育手记》。记得那天晚上读完之后心潮澎湃:啊,培养孩子是这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要知道,我以往的成就感主要来自于工作。

但是读完后我很快就有隐隐的失落,因为这20位妈妈本身就很优秀,她们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的名校大学生,很早就出国读书,不少人在美国银行业、房地产业、通讯业、医疗健康业取得了不错的职业成就。即便没出国的妈妈,也多是自己职业领域的精英。跟她们相比,我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妈妈,农村背景、普通家庭、一般家境,怎么比?读完书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陷入“出身决定论”的思想低谷,“龙生龙,凤生凤”,家长优秀,孩子自然不会太差。

然而,优秀自有其原因。直到最近我在读《自我的智慧:哈佛大学格兰特幸福公式研究》这本书时才突然悟到,这些妈妈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的原因,根本上不在于她们本身有多优秀,而是她们遵从了正确的成人发展路径。听我慢慢道来。

《自我的智慧》一书作者范伦特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他曾担任著名的“哈佛大学格兰特幸福公式研究”第三任项目负责人。这项发起于1938年的长程成人发展研究,持续至今已经78年,在这四分之三个多世纪里,研究团队定期随访了724个样本从年少到年老的一生,记住,是持续定期随访,而且样本流失率非常低。项目得出了人类如何适应生活、怎样生活才更幸福的结论,主持这样研究50年的范伦特是当之无愧的幸福人生的见证者和研究者。

我不想花费太多笔墨在描述这项研究有多牛上,只想分享书中一个最触动我的结论,即范伦特发现的成人发展的路径:一个人首先要掌握亲密的任务,然后是职业巩固任务,最后是繁衍的任务。他认为这些人生的任务必须要按顺序掌握,因为个体的亲密能力能使“承诺”成为可能,而“承诺”正是一份满意的职业认同感的必需,进而,职业满足又使繁衍性照顾能力成为可能。范伦特通过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没有先达成亲密,那么他在工作领域是很难成功的。一个人如果不成功或说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也很难在教育后代方面获得意义。也就是说,要先完成了前面一个阶段的自我整合,后面的人生阶段才更顺利。这不就是中国人说的“先成家后立业”吗?!

《送孩子去常春藤》一书中的20位妈妈,虽然本身资质很好,但我觉得这只是她们教育成功的充分条件,看过书就知道,真正必要的条件藏在字里行间:她们都有良好的亲密关系。这本书的主编陈屹妈妈在书的开篇就说“我跟先生都已年过半百。从我们一见钟情起,已经度过了三十几个年头”,注意,“一见钟情”哦;刘葳葳妈妈更是和孩子的爸爸一起磨合,探索走出了一条她称之为“夫妻养儿合作社”的道路;生了四个女儿并全部送入常春藤名校的苗娟妈妈,若不是家人支持,不可能刚刚落脚美国、别的太太都去餐馆打工贴补家用时,自己却花了丈夫攒下来的奖学金读了教育硕士,后来又读了博士。从书中其他妈妈的表述中也可以感受到,她们的小家庭也有大大小小的不如意,但因为夫妻俩有商有量,分工协作,这些困难都被克服了。也是因为良好的亲密关系,她们的自我成长得到充分尊重,无论继续读书还是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在提升自我的道路上,她们都获得了亲密关系的支持,也才能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做出了成绩。而对孩子的成功培养,也是对她们的亲密任务、职业巩固任务很好地完成后最自然的回报和奖赏。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管得好成千上万名员工,却管不好一个不听话的儿子,外表再光鲜,一面对家庭和亲子关系时就忍不住摇头叹息。其实这其中很大的可能是这些“成功人士”连亲密任务都没有完成好,虽然他们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但没有按照从爱到工作再到照顾关心的人生发展顺序,所以人生发展出现了问题——所谓发展可不仅仅指事业方面的发展。一个不懂得亲密的人,即便事业再成功,也无法弥补在教育子女任务中的短板和缺憾。

我自己的感受也是这样,作为工作狂,我从工作中获得了很多满足感和价值感,每天上班都很开心,但这并不代表我能很好地承担教育孩子的任务。能够当一个称职的妈妈的前提是,我得和宝爸建立良性亲密关系,用范伦特的话来说,就是以一种双方都能享受的方式使个体与另一个人相互分享自我。谈恋爱怎么都可以,组成家庭却需要稳定的亲密关系。我因为在工作中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平时对宝爸的关心就少了,他少不了会有抱怨:你们公司发给你多少钱啊,我和孩子没都你的工作重要……这时候我才忽然意识到,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只有工作是不够的,处于各种关系中的人无法只从工作中获得满足。而且,即便把工作看得再重,若不分配时间和精力好好经营亲密关系,职业的成功也无法持久,更不要说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了。

前段时间我在向别人介绍这本《送孩子去常春藤》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本书的作者妈妈很多都在国外,他们孩子的成长环境跟我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同;这些妈妈本身就很优秀,她们接触的人和拥有的资源跟我不同;这些妈妈家里有钱,我没那么钱砸给我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是在国外名校留学的,我们家孩子也不一定去留学……我总是这样回答:这些妈妈培养孩子的初衷并非就是上名校,反而是因为她们拥有良好的教育理念,按照这种理念培养出的孩子很全面,所以名校才来挑选他们的孩子,即使我们的孩子不打算去留学、不一定上名校,但并不妨碍我们了解这些理念,即使不走这样的路,也能从这些妈妈的开阔视野中获得如何做才能更好的启发。听到我这样的回答,这些提问者一般也就表示认可这是一本好书了,但是我自己知道,我对这个回答并没有十足的底气。或许直到今天,我才真正读懂了这本书,并有底气将它推荐给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只要掌握了正确的人生发展序列,你也可以教出优秀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