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疫情,想必此刻的你们正在展会现场接待着来自全球的客户吧。
其实最近几年,可能很多朋友逐渐感受到,原先开发客户最高效、最直接的展会手法,如今变得有些不灵光了。展会真的日薄西山了吗?
很多年前,我们去参加一次广交会,不需要多专业,也不需要多好的产品,随随便便摆个摊位在那里,就能轻松收到七八十张甚至上百张名片,等展会结束后跟进,至少能得到四五十个回复,回复率在60%以上。能谈到样品阶段的,或许有三十多个,最终能下单的,一般也有十几个。这就是在外贸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展会对于开发客户的重要性和真实效果。
可现在情况不同了,或许去一次展会,几天下来,尽力接待,收到的名片也就十几二十张,跟进后,能有下文的或许只有三两个,谈到样品甚至订单环节的,或许一个都没有。哪怕有一个客户能下个小单,供应商都会觉得这次展会是成功的,起码有了收获。可见如今开发新客户是多么困难。
许多朋友对于如今展会效果都切身感受,就是展会越来越差,客户资源越来越差,外贸形势越来越差。因此很多人认定,展会已经日薄西山了,或许该考虑改行,找找风口所在,比如跨境电商,放弃B端,做C端,迎合目前的主流。事实真的如此吗?也许你的方法并不一定全对。
别带着你的老招数去参展。先来分析一下过去展会效果好的原因:
1、过去电子商务没有兴起,展会是客户获取供应商信息的重要途径。
2、竞争对手没有现在这么多,接单较容易。
3、客户的需求也没有今天这么难以捉摸,商业模式相对简单。
4、中国供应商的价格优势十分突出。
5、国际经济形势相对较好,中国制造商的产能过剩并不明显。
要是用再直白一些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信息没那么透明,竞争对手少,价格有优势,市场环境还行,客户没那么难搞定。
过去的做法,我相信大多数朋友都经历过,起码看到过自己的老板、上司或者公司里的前辈这么做。比如说,展会期间,收集客户名片,记录客户需求,拿个本子把客户名片订在里面,然后在这一页简单记录这个客户的需求和情况,回来后就可以按照上面的提示内容,自己跟进或者交给其他业务员跟进。
很眼熟吧?是不是看到很多身边的人都这样做?很多同行也都这么做?如果身边人都这样做,那就说明这个方法其实并不好用,因为存在二八定律,只有20%的人可以成功,那你怎么能用80%的人常用的手法和习惯的思维呢?必须跳脱出来,多走一步,更进一步,继续优化才行。
在我看来,上述方法是20世纪90年代的手法,太落后,效率太低,已经非常不适用于如今高度竞争的环境了。我告诉团队的展会跟进手法就是:效率、效率、效率。我的要求是当天接待的客户,当天晚上必须跟进,必须发送报价单。业务员拿到名片,当晚就必须完成跟进客户这个动作,第二天早上必须要向我汇报实际情况,所有邮件都要抄送给我,我要知道业务员的工作流程。如果实在完不成,就要说明原因。但不要说白天累了一天,晚上没空跟进客户,这不是借口。忙的人很多,辛苦的人很多,为什么别人可以做到,你做不到?除非你今天战果赫赫。
当然有人会有疑虑,就是客户询价的产品,都涉及改动现有产品,肯定需要跟工厂相关技术人员沟通,还需要跟采购人员协商价格,当晚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报价的,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
其实也不是什么难题,在这类情况下,也必须当晚给客户发邮件,做一个快速跟进。比如告诉客户,“很高兴今天展会上跟你见面,谢谢你给我们机会。关于你选择的产品,我这里做了一个总结。针对我们今天谈过的东西,请你确认是否有遗漏。至于价格,我们这边还在紧急核算中,大约需要3天时间,会给你一个准确的报价单”。
勾起客户回忆,采用互动形式,让客户知道,你在核算价格,大约什么时候会给他一个完整的答复。这就是一个信号,让对方知道你不是不闻不问,不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做,你很专业,正在按照他的要求工作。
这就会在客户心中建立一个很好的第一印象。哪怕客户还在比较多家供应商,往往因为你的专业形象,他或许就会等你的消息,而不会轻易下单给别人了,起码也会多一个比较和筛选的过程。这样,机会就不会轻易的流失。
既然投入了时间,精力,那就要把效率提到最高,去争取机会。快,不一定就能拿下订单,争取到机会。但是慢,往往容易失去更多机会。因为竞争对手不会对我仁慈,这就是商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