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戚

在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各种活动繁多,其中比较盛大的活动,就是初一早起拜年,其次,就要数初二回娘家走亲戚了。

  在生活物质及其匮乏的七八十年代,能够吃饱穿暖是人们对生活的最基本追求。那时候孩子们常有句挂在嘴边的童谣:“过新年,穿新衣,走亲戚,吃东西。”对春节的渴望要比现在强烈的多,一进腊月,就天天问大人“年下还有几天啊?”说实话那时候连春节到底是除夕还是初一都分不清,为此还争论过无数次。

    在旧社会,有句俗话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意思就是女儿结婚以后就成了婆家的人,是不能经常在娘家居住的,尤其是除夕和大年初一这两天就更不可以了。否则的话,会把娘家吃穷的。因此只有大年初二这天,出嫁的女儿才可以带着丈夫一起回娘家,所以这天也叫“迎婿日”。

    据说,大年初二回娘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留下来的。这位布衣皇帝从一个放牛娃到出嫁当和尚,后来又成了流浪街头的乞丐,最后却走向人生巅峰成了九五之尊,当了皇帝。他的一生可谓是经历了颠沛流离的人生之苦。他和皇后马秀英两个人对自己和子女要求都非常严格,儿安庆公主是他们两个最小最疼爱的女儿,长大后下嫁给了都慰欧阳伦。

      除夕那天,安庆公主嫌弃婆家穷,于是赖在娘家不走,想在皇宫里过年,马皇后苦口婆心地给她讲了很多道理,好说歹说才把她劝回了婆家。谁知第二天一早她就又回来了,说是给皇上皇后拜年。朱元璋就问她“给你公公婆婆拜年了吗?”她头像拨浪鼓似的说没有。朱元璋就告诉先回去给公公婆婆拜年,到明天大年初二再来给他拜年,临行时又送给她一副对联“羊跪乳,媳敬婆。”横批是“天经地义”。于是,从此以后,就有了每年大年初二这天,出嫁的女儿才能回娘的风俗。

    记得小时候走亲戚跟现在大不一样。那时候,走亲戚带的礼物也很特别,不像现在都是成箱成件的,大多都是自己用手亲自加工成的。春节前,大人去镇里集市上购买年货时,总会买一些散装的糖果、糕点、塑料袋、牛皮纸和红纸等。这时候这些东西就派上用场了,吃过早饭父母就开始忙着包装礼物了:他们首先包糖果,把散糖平均分装进塑料袋内,然后在桌子上点燃一根蜡烛,再取一个细铁丝来,用塑料袋封口处把它紧紧包住,用双手捏着铁丝的两端,在烛焰火苗上来回移动着烤,令其逐渐被加热融化,让两层塑料袋紧紧粘合在一起,这样手工包装的糖果就算做好了,一般走一家亲戚需要四至六袋这样的糖果;然后是包糕点,相对于包糖果来说,糕点就好做多了。将厚厚的牛皮纸平铺在桌子上,倒上数量均等的糕点,然后把纸对角折叠,折成一个长方形,提起一端,在桌子上轻轻磕两下,让里面的糕点实落。在其上盖上一张剪好的红纸,再用一根细线前后交叉绷紧,打成活结就行了,这种糕点一般需要两封。最后再把制作好的糖果和糕点统统放进一个手提竹篮里,再用干净的白毛巾盖上,这就是走亲戚用的全部家当。

    那时候,我的家里还喂着一匹大红马,把一切安排妥当之后,父亲就把它套在架子车上,一家人都坐在上面。父亲坐在前面,手里拿着马鞭,不断的吆喝着红马前进,母亲和我们弟兄几个都坐在车厢里,并盖上一个被子取暖。于是,一家人就这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的出发了。

    那时候还没有修公路,全都是坑洼洼的土路,遇到阴天下雨的时候,一路坎坷泥泞,十分难走。父亲小心谨慎地赶着马车,嘴里不停地吆喝着牲口:“吁……慢点,慢点!”并嘱咐我们在车上要格外小心,我们都蹲在车厢里,用双手紧紧抓住车帮,以免自己被甩下去。等到艰难的度过这段坎坷不平之路,走上宽阔平坦的路上,伴随着“嘚儿……驾”的吆喝声,父亲不停地快马加鞭,催其快走。就这样,十几公里的路程,大概也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到达。

  姥姥家里人并不多,听母亲讲,外祖父是在五十年代经济最困难时期因长期挨饿去世的;外祖母也是后来大约在我五六岁时因病去世了。她留给我的唯一模糊记忆,就是有一次我跟表弟为了争夺一个木制玩具手枪而发生了争执,她把手枪从表弟手中要过来给我,并责备他不懂得待客礼数,而母亲却又从我手里要走还给了表弟,弄得我们两个都嗷嗷大哭起来。

    现在就剩下舅舅一家人了。舅舅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为人和蔼,很热情的照呼着我们。由于是冬天,天气特别的冷,他急忙从院子取来一堆木料劈材,点燃后供大家取暖。大家围坐一圈,一遍烤火,一边你一言我一语的拉呱,从家长里短到地里收成,从古今中外天下奇闻和名人轶事到平民百姓的生活趣谈。 当提到我们小孩子的时候,询问最多的也就那三个问题“今年几岁了?上几年级了?考试多少分?”前两个问题还好回答,至于第三个问题对学习不好的孩子是最难回答的,好在我的成绩一直都不错。这时候,舅舅总会高兴地鼓励我说,希望你长大后能像你表叔那样能考上大学就好了。

然后就给我讲起一个故事来。说我的这位表叔也是一个苦命的孩子,自幼父亲就去世了,与母亲相依为命,靠沿街乞讨维持生计。但是他学习很刻苦,成绩也很突出,高中毕业后就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为我县第一个走进清华大学的高材生。这个故事其实我早就听过,在家里父母讲,在学校老师讲,他几乎成了当时全县中小学生的励志榜样。没想到走个亲戚,在这里还有人讲,只是唯一不同的是,在此之前,我还真不知道,这位传奇人物居然跟我还有这层亲戚关系,是我母亲姑家的孩子。

    临近中午的时候,等客人都来齐了,大人们就要开始拜年了。先是向着堂屋里挂着祖先牌位的“轴子”磕头;然后是对家中老人磕头;最后走街串巷到比较亲近的邻居家里磕头。

  大人们都在忙着磕头的时候,我们小孩子也在一起尽情的玩耍了。和表哥表弟比赛摔炮,往地上狠狠地摔摔炮,看谁的声音最响;我们一起做游戏,比如捉迷藏等;还有就是在一起共同看小人书连环画了。


    盼望已久事情的就是大人发孩子“压岁钱”了,一般都是妗子给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发,而母亲给表哥表弟们发。年龄越小的给的钱越多,大多是一毛两毛的。


    但是,这已经很知足了,因为在那个物质及其匮乏的年代,我们平时是很少能见到钱的。一年当中唯一能够接触到钱的机会,就是学校里要交下一学期的学费了,从父母那里要来一两元钱,到学校后再交给老师。我这些钱来之不易,都是他们平时从节衣缩食中省下来的,总是反复叮嘱几次,说一定要小心,千万别弄丢了。这些钱在我们手中的时间也只是从家到学校这短短的十几分钟。就这样一年一度自己得来的“压岁钱”,刚回到家中就被大人们给要走了,说是暂时保管,其实就是“没收充公”贴补家用了。


    当然最隆重的事情要数吃丰盛的午餐了。这天总会做很多菜:素菜有炒豆芽、醋鲁白菜、藕片、水煮花生米、西红柿炒鸡蛋等;荤菜有芹菜炒肉、烧鸡、红烧肉等。男人们坐一桌,女人和孩子们一桌,一边喝酒吃菜,一边天南海北的聊着,从天下大事到家庭琐事,星罗万象,无所不包。


    热热闹闹的吃完饭,酒菜撤去,倒上茶水,再聊上一阵子,等到大约三四点的样子才肯分手回家。这时候,往往又会因为带的礼物争夺一番,客人们要留下,主人要带走,最后总是折中处理,留下大部分,返回少部分。

这就是过去走亲戚的那些事儿。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是越来越富裕了,走亲戚带的礼物也越来越增多了,都是成箱成箱买,到这家放两箱,到那家留两件,很少吃饭,顶多就是表面寒暄几句就走人,这样一天下来能走好几家,可是我总觉得这样做已经完全没有了儿时那种走亲戚充满温暖的亲情味儿。

                          2021年3月26日夜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