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生活的旁观者

在洋溢着过年的喜庆气氛中,我打开了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在我看来,这是一本沉重的书,篇幅短小,每个字却十分的沉重有力。

开篇是译者柳鸣九对这本书的理解,弥漫在《局外人》字里行间的悲悯与愤怒,偶尔露出冰山一角的歇斯底里似的黑色幽默,通过一件件充满现场感和质感的凡人小事串联起来,以最传统的小说形式呈现了一个最现代的故事:“一位毫无英雄主张、单纯愿意为真相而死去的男人”,在荒诞世界里的挣扎与反抗。

在我看的过程当中,更多的是一种沉重和黑色幽默。王朔《美人赠我蒙汗药》的观点极具代表性:莫尔索是“一个极端冷漠的人,对母亲的死无动于衷,对情人的爱可有可无,对自己的生命没有任何热情”,“加缪把他的冷漠或麻木推向极端”。的确,莫尔索在母亲的葬礼文中寥寥几笔就体现了他的冷漠,还有情人玛丽,我想玛丽是真的爱他的,在他入狱之后还不离不弃,而莫尔索对她则是不冷不热,也曾告诉过她自己也许不爱她。当莫尔索当成对一切都无动于衷、漠然置之的局外人,与“法官”可谓不谋而合。莫尔索被判死刑,不是因为他杀了人,而是他随遇而安、追求本真的生活态度和未受世俗污染的纯真品质激怒了这个虚伪的世界。面对一个善良、温和、通情达理的过失杀人者,人们竟然觉得他在道德上犯下了不可思议、无可饶恕的罪行。我是一名法学生,让我沉重的也许是书中莫尔索在审理过程中法官律师检察官的言语,不由的让我想到2007年轰动全国的“彭宇撞人案”,彭宇一审败诉,不是因为他在法律上被证明确实撞过人,而是他出于怜悯之心的本能行为,与社会“情理相悖”,借给伤者看病的200元钱被认定为“赔偿款”!法官对社会情理荒谬、狭隘、自以为是的理解和归纳,生生把彭宇整成了“局外人”,上演了一出“做好事遭雷打”的活剧。

加缪的文字冷淡而清醒,同时真实而沉重。让我想到了从前看的一本书《不能沉重的生命之轻》,文字一样的冷淡,却并没有《局外人》给我的沉重感。这本书我是第二次读了,第一读没有看懂,一种似懂非懂,再读仿佛又看懂了一些。加缪曾经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 此话与我起初听到罗兰夫人的那句“我认识的人愈多,我愈喜欢狗”时所受的震撼是一样的,这本书中最后让默尔索结束生命其实是舆论,人们固有的道德理念和大众舆论的导向从而使公正的法律机器扭曲。

我们都在这片生之荒漠上艰难跋涉,我们都将在生活的道路上摸爬滚打,我们都将在命运的交错下一步一步卖力的走着。法律机器的漏洞也许无法弥补,但是正义还是回到来,多年之后曾经的沾满灰尘的案子也将从尘封的岁月中解锁,待后人还以真相。

你可能感兴趣的:(局外人,生活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