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年是在家过年,还是在外地、就地过年?你喜欢过年吗?
今天过年了,在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和知乎等网络上看到不少关于过年的话题。比如:没有年味了、不喜欢过年、人到中年害怕过年……
不知道你看到这些话题有什么感受?
我看了之后,突然有一些感慨和思考: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话题?
怎么会说没有年味了?
不喜欢过年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过年”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1、年味是什么?
我小时候,准确的说主要是上小学那个阶段,每当放寒假过后,特别是大年二十四“送灶神”后,心里就会倒数着还有几天过年。接下来的日子,大人们会房屋大扫除,洗被单,晒被子,赶年集,备年货,抓年鱼,杀年猪,做年糕,灌“烟肠”(闽南老家的土味香肠),卷五香,炸花生卷、芋头、鱼卷……
我们小孩子也会帮着拔鸡鸭的毛,贴春联、贴福字、贴春字,去田里扛甘蔗回家,立在大门的后面(寓意日子甜甜蜜蜜)……
随着从各地打工、赚大钱的亲戚、邻居,带着“等路糖”(零食糖果)和大包小包的行李陆陆续续回来——感觉年味一天比一天浓。
到了过年那天,爸妈下午就去摘龙眼的叶子回来,放在锅里烧水,给一家人洗澡用,祈福新的一年好年景好福气。我们小孩子傍晚四五点钟就洗完澡,穿上盼望已久的新衣服、新袜子、新鞋子。个个神气的很!
等到了除夕夜,煮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敬拜了祖宗和神明后,一家人吃饭“围炉”(饭桌下放了一个用木炭燃烧着的小火炉,寓意生活红红火火,家族兴旺、幸福团圆),更是高兴的不得了。啃着平时少吃的大鸡腿、大猪蹄,收着家人、亲戚和长辈包的压岁钱(红包),出门买新玩具,和兄弟姐妹、邻居小伙伴们一起到门前、路上玩耍、放鞭炮、放烟花,开心到不想回家睡觉。
春节了,穿着新衣服挨家挨户走亲戚拜年,继续吃好吃的,收红包……记得有一年正月初一的一大早,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走路到隔壁村的杂货店买玩具枪,来回走路大概一个小时,大家边走边玩,有说有笑。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个场景。
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随着以上活动的逐渐减少,这个年就过完了,学生们陆续去上学,大人们也陆续出门去赚钱。小孩子们又开始盼望着快点过年……
那什么是年味?
作为在农村土生土长的80后,我想穿新衣服、新鞋子是年味,做年糕、吃“烟肠”是年味,赶年集、备年货是年味,贴春年、贴福字是年味,吃鸡腿、啃猪蹄是年味,收红包是年味,买新玩具、放鞭炮、放烟花、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村子里走街串巷、打打闹闹……这些都是年味!
我想70后的哥哥姐姐和部分90后弟弟妹妹们,他们对年味的记忆和场景,应该也差不多是这些吧。
2、年味只会越来越淡?
在农村,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到了城市工作打拼、买房扎根,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10后,他们逐渐离开了农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城市生活、成长、上学和工作,也逐渐远离了祖辈父辈原来在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他们的农村老家,变成了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去的“度假山庄”。
随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原来只有过年时节才有的新衣服、鸡腿猪蹄、新玩具——这些物质现在平时都是随时可以有的。
春联、福字、门神这些传统的字画很多被现代的印刷品代替,甚至被印进瓷砖上,油漆到了门上,省去了张贴更换。
至于年糕,可能现在的人平时各类美食都吃多了,很多农村的人懒得做的,会买工厂统一生产的,或者买蛋糕、面包之类的代替,主要是用来拜拜。
烟花爆竹在城市里是基本是被禁止燃放的,即使回到农村,很多大人也会因为不安全,不让小孩子们玩。
收发红包,由于微信、支付宝等手机应用的普及,也都太日常化了,也失去了以前过年才有的仪式感……
所以,如果把以前过年才有的文化习俗、吃喝玩乐等场景和行为,都分别给个分数,总分100分的话,你可以算算,现在你那里的年味,还剩下多少分?
能达到及格60分的年味,恐怕真不多了吧?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传统的在过年才有的年味,大概率只会越来越淡。
因为年味被稀释了!被稀释在平时的300多天里。就像几滴酱油被滴在了一碗稀饭里头,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年的味道和影子。
3、年味不是过年的意义
你可能会说,年味是小时候的快乐记忆,长大之后的故乡情怀。
何坤松更愿意认为,年味只是过年的外在形式,不是过年的全部,而过年的内涵和意义是一家人的幸福团圆!
从除夕和过年的传说和来历,我们就会明白这些。“夕”(也有传说叫“年兽”),是一种怪兽,经常跑到村子里吞食牲畜、伤害百姓,我们智慧的祖先在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后来称为除夕)燃放爆竹,借助爆竹巨大声音和红色的火焰,把“夕”赶跑了——终于除了夕,开始过年(从除夕到元宵节)庆贺,人们又可以像平时一样,一家人幸福的团聚在一起。
比年味更重要的是人情味。是其乐融融的亲情,是相识相知的友情,是相亲相爱的爱情,是守望相助的乡情,是走遍天下回来仍不改的乡音。
4、你喜欢过年吗?
晚上我问了5个小孩子,他们基本回答“喜欢”。因为“不用上学、不用做作业、可以看电视、可以很多人一起玩、有很多吃的、有很多红包”。
网上有不少人说不喜欢过年。因为人情味变淡了:亲朋好友、邻里乡亲之间除了“考了多少分、工资多少、找男/女朋友了没有、什么时候结婚/生孩子/生二胎、什么时候买车买房”之类的经典问题和关心之外,多了一些明争暗斗的炫耀、攀比。
还有说因为赚的钱不够多,过年开销比较大,担心过年后又要从零开始……
说不喜欢过年的这些人,基本都是大人。
按理说,过年是团圆相聚、美好的日子,为什么小孩子喜欢,有的大人不喜欢?背后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因为:
长大了,如果还只想着自己一个人的吃喝玩乐,就说明你还没有真正“长大”——你的思想不能像小时候那样“天真无邪”了。
结婚了,为人父母了,意味着要操办年货的人是你、送年礼的人是你、包红包的人是你——你的担子大了。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在家里当家作主了,意味着你要想方设法,让一家人早日过上幸福的日子——你的责任重了。
何坤松觉得过年是我们传统的习俗,是客观的存在,不是喜不喜欢的选项。现在网上说的,在过年时节存在的某些不理智现象,站在人性的角度思考,是可以理解的,但它们不是我们某一个人可以在短期内改变的。
既然不能改变,与其回避,不如坦然接纳它的存在。我们能改变的是自己,以及对这些现象的认知、思维和应对方式。比如面对你不喜欢的“过年经典问题”,你可以一笑置之;遇到故意的炫耀和攀比,你可以当作一种激励,甚至虚心请教,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
一句话: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你就会更喜欢这个鲜活的人间!
5、比过年更重要的,是幸福!
对我来说,过年是过日子的一部分。而过日子重要的是这个字:福!
幸福。
什么是幸福?幸福有什么方法?
对过年而言,我想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团圆是幸福;因为就地过年等原因,一家人虽然没有在一起,但心在一起,相互惦记、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关爱也是幸福。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和目的,是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
《幸福的方法》的作者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他说幸福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是人生的终极财富。他认为,幸福是当下的快乐和未来的意义相结合。快乐是指享受当前,并能承受得住困难和挑战,在总体上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意义是指我们为之奋斗的未来,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正念的奇迹》中,一行禅师倡导我们要时刻体悟当下的喜乐。幸福由心生,你自己内心深处感受到的幸福,就是属于你的幸福。
总之,何坤松祝福您过年一家人团圆幸福!
祝福您过幸福的年、幸福的日子、幸福的一辈子!
你喜欢过年吗,为什么?
欢迎你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