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7

今日启发:

Elton:

《上学记》(Ⅲ)

进入大学之后,何兆武体验到,求知的前提,是思想的自由。

曾有记者采访联大毕业生、中科院院士邹承鲁,“为什么联大可以在很艰难的办学条件下培养出如此多的人才?”他只回答了两个字:自由。因为对于知识来说,思想自由既是准则,也是目标。

联大的自由学风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在北洋时期,政局动乱,没有一个稳定、全面、有影响力的意识形态,这使得教育家们有机会实施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而抗战时期的动荡局势则为高校师生们的自由交流提供了间接的宽松环境。

何兆武回忆在联大上学时,从专业选择、教授授课方式到考试方式都是自由的,他本人就曾换过好几次专业,听课也是依据兴趣,经常去旁听外专业、没有学分的课,学校里什么样立场的教授、学生都有,观点针锋相对,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反对老师,但师生私下相处却很松弛、很随便,思想上的分歧始于学术,也止于学术。

任何一种学术观点,只要能产生影响力,都有其合理的成分。联大这种不绝对化、不纯粹化的学习风气,为吸收不同理论的优势创造了条件。

自由也并不等于散漫和懈怠,联大师生的学术态度是很严谨的,在自主选择的风气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潜能,因为凡是自己有兴趣的,学起来就专注,效果就好。

对于办学质量来说,学生素质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术氛围,人才永远都有,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差不多,问题是能不能获得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独创能力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而没有求知和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创造力。

求知的目标,也是一切知识的衡量标准,是求真。在知识面前,不掺杂利益、感情和权力观念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何兆武面对别人对他在学术上直言不讳的态度表现出的指责很坦然,按亚里士多德的话说,这种态度是“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联大的学生们,年轻时如此,也一辈子如此,在何兆武身上,看起来是少年人的纯真,实际上是哲学家的本色。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