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勤:24岁博士毕业,年薪154万,因压力太大从楼顶一跃而下

生活中,常有人感慨,觉得对人生感到迷茫,明明很想努力,却总是找不到方向。

一位24岁博士陈勤,年薪154万,却因为压力太大从楼顶一跃而下。

陈勤出生于一九八一年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一九九八年,年仅十七岁的他考取了福建省理科状元,进入浙江大学学习。在学校期间,他不但展现出了优异的智力,还展现出了杰出的领导力。

二零零二年,陈勤以优异的成绩从浙江大学毕业。因为综合表现出类拔萃,被美国南加州大学计算机系录取为全额奖学金博士研究生,这一年,他只有二十一岁。

二零零八年,他看到脸书的强势崛起,立刻毫不犹豫地给脸书发送了求职邮件。这一年,陈勤只有二十七岁,这一年,脸书直接给他开出了22万美元(约合154万人民币)年薪。稍微了解汇率的读者们,应该知道这在十几年前意味着什么。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超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可想要在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美国许多大型私营企业设置的,专门用来督促员工的一套机制。在这套机制中,每个部门每个季度都会收到来自上级的一份强制淘汰名额,这个名额是根据部门员工数量确定的。

在每个季度结束时,所有部门被要求强制淘汰规定数量的员工,无论他们在岗位上付出了什么,做出了多大贡献,都无法幸免,脸书也是这样的机制。二零一九年九月,第三季度的PIP考核开始了。

员工主管帕特里克对陈勤说:“你在第三季度的PIP考核中不合格,而且我们无法再负担拥有你这样效率,却拿着这么高薪水的员工了。非常抱歉。”

这一切,对陈勤打击太大。九月十九日,他不堪重负,从公司楼顶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看到这样的消息时,作为一名家长的我对此深表惋惜,多么美好的年华啊就这样结束了。有多少人即使再怎么努力也不能考到博士,而这位年纪轻轻的博士却因为扛不住压力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只要生活在继续,便会有接踵而至的难题,与其说生活的太苦,不如说你自己的能力太弱。

人生不是只有好成绩就一帆风顺的,要知道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充满着选择,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取舍和权衡中,一边遭遇挫折,一边努力前行的。

如果陈勤能够懂得取舍,那结局不一定会这样糟糕。即使生活的再不如意,也不要自暴自弃。

要知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输的时候总比赢的时候多。所以有格局的父母不仅要教会孩子如何走向成功,更要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败。

人生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白岩松在《白说》里写到:“他每年都会招收几名研究生指导,北大、清华等几所名牌大学会提供几份简历,让他从中挑选。可是有一个学生觉得自己并不算优秀,可竟然被录取了。当她向白岩松询问缘故时,白岩松告诉她,在别人的简历中看到的都是“光辉事迹”,得了什么奖,有过什么优秀作品。只有在这个女孩的简历里,看到了失败的经历。她在简历中讲到自己考研受挫后,如何调整身心,又如何经过漫长的努力,最终考上研究生。”

要知道只有经历过挫折的人,才能面对前程未卜的人生。这样看来,陈勤的生活或许太过一帆风顺了,抗挫的能力远远不及这位研究生女孩。

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挫折都是暂时的,有人会问挫折是什么?看到过这样一个回答说:挫折就像前面有一条沟,你掉进去了,就叫挫折;你爬出来了,叫成长。

年轻的时候有一些拂逆的遭遇是好事,要知道失败、困难等等都是暂时的,只要你爬起来,走出去,就是胜利。

正如伏尔泰说:“人生布满荆棘,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从荆棘上迅速跨过。”

有格局的父母,不会一味地教孩子如何追求赢,而是告诉孩子,胜败乃兵家常事,输赢是人生常态。只有让孩子面对失败,他的人生,才不会输在一次失败上,而是绝地反击,笑到最后。

告诉孩子,未来的路,仍在脚下,人生要勇于面对失去,乐观接受未来。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分享给大家:过去有一个提着一个非常精美的罐子赶路的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啪”的一声,罐子摔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顿时成了碎片。路人见了都唏嘘不已,都为这么精美的罐子成了碎片而惋惜。可是那个摔破罐子的人,却像没那么回事一样,头也不扭一下,看都不看那罐子一眼,照旧赶他的路。路人对此感到非常吃惊,问他“那么精美的罐子都碎了,不去再看一眼吗?”这人却说“已经摔碎了的罐子,何必再去留恋呢?”

已碎,何必去留恋?回头惋惜,只能徒增伤悲之痛,还不如继续赶路。多少人能够做的如此洒脱?

失去必然很痛苦,但经过时间的洗礼,回头一望,原来也不过如此。有人说时间是最好的治愈良药,毕竟每一天都会有新鲜的事情发生。

所以作为父母要告诉孩子,任何时候都不要绝望,因为希望和绝望只隔着一层薄薄的纸,也许看不见,但一触手,就能感觉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勤:24岁博士毕业,年薪154万,因压力太大从楼顶一跃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