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味,这里的春节是否和你一样?


每逢快要过年的时候,故乡的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些年货,赶个市集割几斤猪肉,添点水果副食,买几件新衣服,彻头彻尾的打扫卫生,甚至把家里一直不动的旮旯角落都得细细整理。一些家庭还要做地瓜糖、打年糕等,忙碌而愉悦的气氛围绕着大街小巷。而年小的我们内心早就洋溢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喜悦,盼望着过年有饺子吃,有新衣服穿,能大街小巷的磕头拜年挣几个压岁钱,买盒小鞭炮和伙伴们一起分享尽情的燃放。


到了二十四“小年”的时候,父母就虔诚的辞灶迎接财神爷,在小院子里对着天空虔诚的磕几个响头,嘴里默默有词,然后就开始烧纸放炮,纸必须用一个专用的模具,一张一张的刻印。而我们一群小孩子则嘴里塞满了糖果,兴奋而不知疲倦地在一起玩着捉迷藏、逮猪八戒、溜手绢等那个年代特有的游戏。巷子里的柴垛,石头堆,大树都成了我们玩耍的天然场所。


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里里外外忙着做浆糊,贴春联。村庄上有几个会写一手不错的毛笔字、懂的怎么写春联,贴春联的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会聚在一块交流,现场书写春联,赠送或者收点小钱给村民提供一点便携服务,这个时节,常常有村民去围观叫好。村民围观的越多,他们也跟着兴致高昂,亲自抒写一幅幅春联便也无偿赠送给乡邻村民等,我们小孩子也偶尔去凑个热闹,不过并不懂得里面的含义,纯属好奇或者看看能不能搞点吃的,玩的。


如果待了一会,没有任何收获,我们也就做鸟兽散了。到了晚上,我们全家就开始吃大餐,美味的饺子,饺子一般都是韭菜猪肉馅或者白菜豆腐、韭菜鸡蛋馅等。吃完饺子全家就都围坐在暖烘烘的炉子旁边,烤着花生、吃着瓜子、糖块等,拉着家常呱,开始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们小孩子大都最喜欢的是陈佩斯、朱时茂、赵本山、宋丹丹、黄宏、冯巩等人的小品、相声。他们的节目幽默、滑稽、有趣,让人难以忘怀。如果没有小品,我们小孩子大都对晚会提不起兴趣了,索性自己找点有趣的东西,这时候大人们是不允许我们出去玩游戏的,因为除夕必须在家里守岁的。


但是到了凌晨两三点,困意就缠绕着我们疲惫的双眼,我和妹妹常常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父母则开始又是那一套熟悉的流程,烧纸、敬天、燃放鞭炮。一直到快天明的时候,简单眯一会。大年初一一大早,我们小孩子便都早早的起床了,穿着新衣服,三五成群的去爷爷奶奶、大叔大婶及熟悉的乡亲邻居家里拜年磕头,常常能收获十块、八块甚至十几块压岁钱。


一一拜完年之后,我们就兴奋的拿着压岁钱去村里的小卖部买鞭炮。常常买小盒的一擦或一摔就响的鞭炮,胆大的也会买一些威力大,带着长引线的鞭炮。不过大多时候我们是不愿买这种带长引线的大鞭炮,因为我们手里没有那么多的钱,而是去大街上鞭炮的碎屑里寻找那些没有燃放的大鞭炮,偶尔就能有些收获,拾到几个大家伙。(当然这个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我们必须十分小心,不建议孩子们模仿。)

到了初二,亲戚便来“叫门”了,村里每个小孩的舅舅常常都在这天来到母亲的家门,邀请母亲回娘家。有一年,我们居住一个巷子的前后左右邻居,家里的舅舅都来“叫门”了,唯有居住在巷子南边的一家邻居,小孩的舅舅没来“叫门”,丈夫因此感到脸上特无光,为此和妻子大吵了一架,幸亏我们及时劝住,不然夫妻又要因为这点事情大打一架。所以,这个风俗在我们老家那个时期是很重要的。有了舅舅的“叫门”,母亲便会带着孩子、礼品在初二或者初三、四等去孩子的姥姥家拜年问候。


从大年初二之后,村里的老少爷们大都会聚在一起打打牌、唠唠嗑,年味一直不淡。到了正月十五,这天甚是热闹,家家都燃放鞭炮、相对富裕一些的会燃放起漂亮的烟花。我们小孩子们则一人一个灯笼提着相互比美,欣赏。有的灯笼里还有父母或者自己蒸的各种造型的面灯,常常引来伙伴们羡慕的眼光。


不久,邻村的烟花厂就开始燃放大量壮观而美丽的烟花,我们就纷纷围过来观看。多种图案、多种造型的烟花在远方的天空绽放,让我们这群小孩子倍感惊奇和兴奋,大孩子吹起了响亮的口哨,父辈们都在一边观看着、议论着,拉着家常,一番热闹的场景。

过了十五,我们就要开学了,年味便很快随之淡了,生活又恢复了原样,我们又开始盼着新的一年来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故乡的年味,这里的春节是否和你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