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乡愁的诠释,它很高级

前几天刷到一个美食博主的视频,在吃到某种蘸料时,突然说起自己很想念家乡的酱料味道。她的家乡在北方,当地人习惯在腌制酱料时加入苹果,使得酱料成品有自然的酸味。

作为一个南方人,我在看这个视频时,对这种酱料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

但最深有感触的,是味道

这种味道的独特并不仅仅因为它的地域性,还因为从小吃到大的人,对这种味道的情感是外人无法轻易了解的。但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会有一味留存在心底的味道。

这种情感再大一点,就是对家乡的依恋。

某种程度上,味道就指代了家乡,人们在怀念某种特定味道时,其实也就是在说:我想家了。

不是那个从小长大的房子,而是一方故土的所有:温度、味道、光线。

这种时刻的产生,并不仅仅局限在看美食视频。异乡夜市某种家乡特产、父母定期的电话问候,丝丝缕缕都是故土拉扯着你不要走太远的线。

中国人有个词汇是“落叶归根”,一棵树从泥土里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去触摸过天空,最后落叶还是会回到泥土里。植物的轮回被放到人的生死上,显得有种道法自然的浪漫。这种浪漫是刻在中国人的血液里的。

而当这种情感放到电影里,就更有看头了。

只要是电影,总会有股气质。《妈祖回家》的气质,应该是一首有着浅淡忧愁的散文诗。

这部电影剧情节奏感很强。

上世纪40年代,为了不与妻儿分开,男主角吴天桂带着全家和台籍老兵林奇伟一同踏上了背井离乡的台湾之旅。

特定的时代背景,迥异的人物命运,一同踏上的危险旅程,所有的故事背景不仅铺垫了后续的传奇命运发展,整个过程也刻画得惊险万分。

意外随时会出现的海上,迎接他们的不仅是未知的命运,还是惊涛骇浪。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背井离乡的吴天桂和一心要回家的林奇伟,命运产生了难以解开的交际。

历经磨难终于抵达台湾的吴天桂,准备脚踏实地开始新生活。与此同时,承诺过要帮林奇伟找到家人的吴全桂,也开始了自己的新使命。

这个故事粗一看非常简单:萍水相逢,侠义之举

无非是一个帮另一个回归的故事。

但它又不那么简单。

在帮林奇伟找家人的过程里,吴天桂对故土的渴望与眷念越来越深。

老兵寻求一个落叶归根,背井离乡的吴天桂难道不是更想?

所以《妈祖回家》其实有着一个非常牢靠的文本,支撑着一个庞大的情感母题:回家。

这种回归不仅是简单的买票回家那么简单,背靠特殊的时代背景,漂洋过海远渡台湾,彼时吴天桂的选择和命运像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他在日复一日对故土的想念里,依靠帮林奇伟回家的任务,间接完成对自我的心理慰藉。

电影的最后,他带着家乡的文化象征—妈祖圣像,开启了两岸隔绝四十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民间直航,不仅实现了自己回家的夙愿,也完成了一次历史意义上的回家。

电影名为《妈祖回家》,看上去,妈祖才是主角。

妈祖作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人们信仰的海神,对于一方水土的人们来说,其地位非同一般。

在这个故事里,人物关于回家的情感,是被海隔开的。

但对于吴天桂这样生于福建沿海的人来说,妈祖又是心中信仰。

海隔开他回家的路,但海神一直护佑他。

最后,他带着子嗣回到故里,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回归。而妈祖,也彻底成为了回归的见证符号。

对妈祖的眷念,就是对故土的眷念。

有句话说,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

地球上海洋浩荡,海遇上人的命运,那就是颠沛。

如果在颠沛的命运里找到安定感,那就需要信仰。妈祖被赋予的博爱、扶弱济贫、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也扶持着华人走得远也回得来。

电影利用这个符号牵扯了两岸人民对故土相似的情感,这个符号不仅是一方人的安全港湾,更被赋予了更高级的意义。

说《妈祖回家》的气质浅淡,因为电影本身对于乡愁的表达并不歇斯底里。相反主创对于乡愁的理解和最终在电影里的呈现方式,达到了高度统一的浅淡。

有过乡愁的人都知道,那种想念并不一直如火烧般强烈。

在闻到似曾相似的味道的时候;在恍惚听到乡音的时候;甚至在月圆人团圆的时候,一抹淡淡的月光,都能扯出那绵延的乡愁。

而在这样高度统一的浅淡的情感基调之上,妈祖这个符号也是始终贯穿影片始终。这种符号的存在十分强悍,不仅形成了一个鲜明的文化标志,更是在故事里,始终强有力地提醒着吴全桂,故土的存在。

它是一盏明灯,把吴天桂浅淡的乡愁一直重重地拓印在心底,越来越深,越来越深知道喷薄而出,完美完成了一次身与心的回归。

这种符号指代完成得太完美了。

即使你不是东南沿海人士,也会被电影里的回归深深撼动,电影让妈祖变成和家乡同在的意象。

而心与妈祖同在,家乡亦在。

想感受这样的情感吗?《妈祖回家》11月20日全国上映,去感受一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于乡愁的诠释,它很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