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一篇有关欧洲寻鬼的网文把我从喧闹的办公室拉了出来。虽然听起来渗人,但文中对传说中德古拉伯爵的细述,让长久以来充满着吸血鬼情节的我,毅然决然地只身前往英国。
然而,就在我联系了文中的地导后,有一瞬间产生了退缩。对方竟然不事先告知目的地!最终在英国留学好友的帮助下,我还是顺利踏上了这次行程——英格兰北部约克郡的海滨小镇——惠特比(Whitby)。
我从上海打了12个小时飞的到伦敦,与地导会合,之后又换乘2小时的火车和1.5小时大巴,最终抵达惠特比。
刚踏上小镇,我就惊呆了,因为大街上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其中还有人用刀、枪、剑、棍指着我,吓得我以为自己穿越了,来到《指环王》中的魔幻世界。
看我一脸无措,地导才道出原委。原来这里正在举行盛大的Whitby Goth Weekend,这是每年4月和10月期间会开展的音乐节活动,都是关于哥特文化的。
该活动起源自1994年,24年前40多位来自英国南部汉普郡的笔友,为交流惠特比与德古拉的渊源而相聚此地,不曾想无心插柳,却渐渐地让这座海滨小镇的神秘气息更加升华。
3年后,首届Whitby Goth Weekend隆重上演,并成为每年4月和10月全城参与的活动。时至今日,每次都有超过1500名的非本地游客赶来,和当地人共同欢庆。
在此期间,所有的居民都会穿上COSPLAY般的哥特式服装,连阿猫阿狗也被精心打扮一番才出门。此时,惠特比到处飘荡着满满的暗黑风,今年恰好被我赶上了。
惊吓之余,我观察了惠特比。这是仅10000多人口的小镇,以Esk River为界,Swing Bridge连接东西两岸。东边是老城,许多古迹分布在East Cliff高原上;西边是新城,可以欣赏West Cliff的悬崖和沙滩。
别看惠特比名气没那么大,但它早在公元7世纪就有了人类定居于此的历史,那时英国还处于央格鲁撒克逊民族统治下的野蛮时代,来自诺森布里亚王国的基督教国王Oswy治理着包括惠特比在内的英格兰东北部地区。
然而,就这么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怎么会和大名鼎鼎的吸血鬼德古拉有关呢?
原来,1890年,著名爱尔兰小说家布拉姆·斯托克(Bram Stoker)就是从惠特比所散发出的诡谲气氛中获得《德古拉》的创作灵感。
说起德古拉,大众几乎耳熟能详。只是不同于戏剧、影视的演绎。在斯托克的原著小说中,他就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大反派,居住在城堡内,囚禁主人翁乔纳森·哈克,吸食了他未婚妻朋友的血。
当时,斯托克作为英国知名戏剧演员亨利·艾尔文(Henry Irving)的经纪人和伦敦兰心剧院(Lyceum Theatre)的秘书兼导演的身份来到惠特比巡演,期间他游玩了Whitby Abbey一带,并把它作为吸血鬼的栖身之所写进书中。
说话间,我就已经跟随地导,卯足劲穿过Swing Bridge往东,爬上East Cliff的高坡,一路走到最著名的Whitby Abbey。
Whitby Abbey
Add: Abbey Ln, Whitby YO22 4JT
Time: 10:00-18:00
公元657年,当地第一座修道院拔地而起,它就是今天坐落于East Cliff至高点的Whitby Abbey的前身。那时,基督教开始在诺森布里亚王国传播,两股主要力量——凯尔特人传教士和古罗马传教士在惠特比展开交锋。
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规定教徒和僧侣们的言行、装束,而见证这场较量的便是Whitby Abbey。公元664年,两派代表在此举行惠特比宗教大会(the Synod of Whitby),最终国王Oswy判定古罗马传教士的理念获胜。
自此,罗马教皇所树立的基督教权威开始渗透进英伦三岛的每处教堂,整整影响了这个国家几个世纪。这段在Whitby Abbey所上演的一幕,被当时短暂居留于惠特比的僧侣Venerable Bede记录下来。
不过离奇的是,Whitby Abbey连同它所在的小镇一起消失在了9世纪的英国历史中,直到1066年”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威廉一世国王所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权,才让这座小镇重现史书,这次它终于拥有了现在的名字——Whitby。
可惜在小镇发展的过程中,Whitby Abbey毁于一旦。在13世纪的时候,这座修道院开始被重新按照哥特式建筑修葺,工程陆续进行至15世纪才最终完成。
16世纪末,当地有名的地主——乔姆雷家族(Cholmley Family)买下了Whitby Abbey,并在旁边兴建了日常居住的Abbey House。后来,乔姆雷家族的后裔——斯特里克兰家族(Strickland Family)也对修道院进行过修缮。
走到尽头,就是著名的199 Steps。在小说中,这199级台阶也是德古拉回到居所的必经之路。我不但傻瓜似地数了台阶,而且还本着作死的精神,趁夜色笼罩下的无人之时又走一回,2333(生命可贵,请勿模仿)。
顺着199 Steps直下,惠比特的镇区迎面而来,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我徜徉在店铺林立的羊肠小道上,顺着Swing Bridge往西返回,发现了下一个好地方。
海鲜盛宴
The Magpie Cafe
Add:14 Pier Road,Whitby,YO21 3PU
Tel:01947 602058
Time:11:30-21:00
众所周知,Fish and Chips(炸鱼薯条)是英国的国民小吃,到了惠特比也不例外,而The Magpie Cafe就有着被评为“约克郡最好吃的”炸鱼薯条,甚至受到世界游客的赞许。
之所以好吃,是因为这家创始于1937年的海鲜餐厅,一直奉行“鱼鲜直达餐桌(Fish to Table)”的宗旨,每天由当地的渔商们新鲜供货。
在享用美食的同时,地导告诉我这里的炸鱼薯条不仅备受居民和游客的青睐,还受到不少英国名流的赞赏,其中就包括明星主厨瑞克·斯坦(Rick Stein)。
而餐厅的建筑却是从18世纪遗留下来的,颇具古典风情。餐厅分为上下两层,走进去,红色漆皮沙发、斑驳砖墙,立马散发出年代感,楼梯、窗户还有壁炉旁各种各样的照片、画作,反映着历史。
除了Fish and Chips,餐厅还有许多以海鲜为主的菜品可供尝试,其中海鲜锅(Seafood Hot Pot)也是必点菜。另外,餐厅还专门提供针对外带以及儿童的菜单。
所谓Whitby Jet,是一种当地人推崇,被称为“煤精”的矿石。这是惠特比特有的一种黑色像玉状的矿石,又被称为“惠特比黑玉”。
这种矿石是智利南洋杉(Araucaria araucana)的古树种所遗留下来的产物,多半产自悬崖峭壁或沼泽地中,而惠特比刚好有这样的地理条件。早在青铜时代,人们就已经用它制作珠链。
当年,古罗马人发现了它,并进行大规模开采,直到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煤精才真正成为居民日常装饰的物品。据说,维多利亚一世女王在丈夫阿尔伯特亲王逝世后佩戴此物,以示哀悼,才让Whitby Jet流行起来。
许多非本地人都会来此购买煤精,留作纪念。其中,位于东岸Church Street的W Hamond是当地销售Whitby Jet的百年品牌。它创始于1860年,相当于英国版“老凤祥”。当时,维多利亚一世女王就是创始人James Storr的老主顾。
走进这家门店,我很快就被古董柜内的丰富饰品所吸引。饰品按照煤精、珠宝、戒指、耳环等形式分类,而煤精又按照风格、系列、材质和价格划分,十分精细。尤其是看到煤精的一瞬间,我感觉整个人的灵魂都被快它吸走了。
戴上那些戒指,仿佛穿越回古典的中世纪,简直是分分钟会遇见德古拉伯爵的节奏。这里的每一个戒指都由工匠亲手打磨、抛光、雕刻出各种造型后,才镶嵌在银质的指环上,而这些指环也要提前亲手雕琢。
不仅如此,商家还会悉心地帮助刻字,并且会根据手指的粗细来定制专属戒指。周到的服务、精美的饰品、爱摆拍的心理让我只能买买买了~~~
Lyceem Tips
旅途必带
因为惠特比有海滩可供游玩,建议提前准备好护肤防晒品和泳衣。
ANESSA安耐晒水能户外防晒乳
控油指数 ★★★★☆
清爽指数 ★★★★☆
防水防汗 ★★★★★
防晒指数 SPF 50 PA ++++
容量 60ml
一般去海边度假旅游,我一定会带上这罐小金瓶。不同于其它液体防晒产品,它的乳液非常清爽、速干,能快速形成防晒膜,哪怕使用粉底也不担心。对于容易流汗出油的人来说,它还能起到抑制作用。
另外,每次使用后,我都感觉面部比较丝滑,很舒服。最神奇的就是,有次一个海浪打来,被泼了一身水,可发现涂了乳液的手臂上产生小水珠,没会儿就吹干了,足见其防水功效。
由于惠特比的旅行多以户外为主,建议携背包前往。
Minaal Carry-on 2.0背包
重量 1.415kg
大小 55cm*35cm*20cm
前往英国之前,我在网上剁手了这款小众品牌的背包。Minaal由两位来自美国的纽西兰旅人创立。这是升级后的第二代产品,虽然对女生来说没那么好看,但最初在Kickstarter上看中它,就是因为其设计简单、易收纳。
打开它,间隔分明的内袋方便找东西。另外,它的肩带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平衡性,保护胸背,确保我在长时间的旅行中不会感到不适。当然可扩展的内部空间也是我选择这款包包的原因哦。
城际交通
由于惠特比无法从伦敦直达,因此想去的朋友可选择飞抵伦敦后,坐火车到约克,再转乘至斯卡伯勒或马尔顿,那里可以搭乘大巴前往惠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