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个贝壳里都有珍珠,但珍珠一定出现在贝壳中,不是每个人努力都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很努力!
深度学习,简言之,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进行深度的信息加工、主动的知识建构、批判性的高阶思维、有效的知识转化与迁移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深度学习就是研究性学习。
【深度学习的特征】:深度学习注重知识学习的批判理解;深度学习强调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深度学习注意学习过程的建构反思。
·聚焦课堂
1.课程改革的实施,让课例研究可以引导教师一步步走进新课程。
2.提高质量的落实,实现了轻负担、高质量、重实效的有力抓手。
3.专业成长的历练,是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有效途径。
·中介桥梁
1.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桥梁,操作性的理论。为先进理念向教学行为转移,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研修模式,克服了以往评课只停留于评议的弊端。
2.为专业人士深入学校,与教师一起观察、研究、改进教学提供了合作平台,克服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弊端。
3.强调先进理论、经验、方法的专业引领,克服了伙伴互助、同级经验的局限。
·教师学习的特点
教学艺术是实践智慧,教师知识是情境知识,教师经验要靠课例来积累,来传递,来提升。
“默会知识论”认为:教学是实践的智慧,教师的学习是从原有经验出发的,基于案例的唤醒与反思,实质上是在实践反思、理性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对原有经验的重构。
学生的交流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交流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
建议对研究性课例进行录像。仔细观察录像并对语言进行深入分析,重点关注:教师的教学语言中是否有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的话,板书中是否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整理的暗示,总结中是否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课后,大家再一次进行集体备课,达成共识的改进意见:在交流中教师要适时介入,利用与同伴比较异同的办法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理解,利用与同伴比较合理、简便的办法培养优化意识。
·反思
教师虽身处现实的教学情境,但能否确定切实可行的研究主题?是否善于捕捉和提炼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还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深刻的反思能力,课例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个性的,但无论如何都是教师基于教学反思所发现的自己的问题。因此,课例研究主题必须能唤起教师的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
·具体可行性操作
就像写论文一样,我们选择的课例研究主题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从小处、细处、实处捕捉问题,选取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并具备研究条件的主题加以研究,就可以“小题大做”。
·问题
不能聚焦问题。老师们在开展课例研究时,很难摆脱传统听评课思路的束缚,在课例研究实施过程中对研究问题的聚焦程度不够。问题大多在:如何分析学情并基于学情提出教学设计?如何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如何落实分层教学,使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成长……
成功来自“精准的勤奋”,而不是“平庸的忙碌”。
课例研究收集的资料主要有:
(1)组内教师座谈后提出的研究问题清单;
(2)专家指导下教研组最终确定的研究问题清单;
(3)集体备课记录;
(4)课例教学设计;
(5)课例教学录像和实录;
(6教学后教师集体研讨录像和记录;
(7)课例实施教师的个人反思日志;
(8)参与教师撰写的课例研究报告。
怎样检索搜集文献?
研究是马拉松跑、是接力跑,需要很多人持续不断地努力。做研究写论文不要小看自己,要有学术自信心,要引用里程碑式的论文或标志性的论文,也可以说要引用最权威刊物上发表的名人的研究成果,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指点江山,要有一览群山小的气概。
“三牛”:牛人、牛文、牛刊。
怎样确定牛人?课程标准的制定者、修订者、审订者;博士生导师;专著的作者(中小学数学名师、名教研员);专业期刊的编委;专业期刊的核心作者;协会的理事。
怎样进行课堂观察?
利用课堂观察技术例谈;课堂观察的定义;课堂观察的意义;课堂观察的技术;课堂观察的程序。
深度学习的实践模型
单元学习主题:从“知识单元”到“学习单元”,立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以大概念的方式组织“学习”单元,在学科逻辑中体现较为丰富、立体的活动性和开放性。过去的学科通常都是封闭的,现在要把它变成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东西,有了未完成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有重新发现的空间。
单元学习目标:从学生的成长、发展来确定和表述;要体现学科育人价值,彰显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水平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