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进行生命教育

作为一个理性的妈,从不避讳和孩子谈成年人的话题,例如心理、死亡、性教育。因为孩子比我们想象得成长得更快,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坦然告之,时间会让他们理解和辨析。

分享一本关于生命教育的绘本,以及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暖心一二。

01一本有笑有泪的书:关于死亡、告别

《爷爷变成了幽灵》的文字比一般儿童绘本要长,有情节有铺垫,已经去世变成幽灵的爷爷每晚来找小孙子玩,一直念叨着“我忘了什么呢?”小孙子一起帮爷爷回忆过去的点滴。直到最后疑惑揭晓,原来爷爷是忘记了和孙子说“再见”。

每一个生命降临到这个世界,总要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好像在告诉身边人,告诉这个世界“我来了!”当一个生命离开时,他也很想郑重地说一声“再见,我走了!”

这本绘本透过艾斯本的视角,把认识死亡的过程写得很细腻,从艾斯本不接受爷爷的死,和爷爷重新相见,和爷爷充满温馨的回忆等。在如真如幻的现实和回忆中,向读者讲述了死亡及如何面对死亡。从本书中孩子感受到的不再是恐惧和痛苦,更多的是充满温馨的回忆和感动。

死亡的仪式不只是为逝者,更多的是给生者一个缓冲的时间消化的空间,一个向已去的人举行的告别仪式。“逝者已矣,来者可追”,每个人都会遇到生离死别,死亡只是肉身的离开,但是他一直在,一直存在于生前对我们或巨大或细微的影响里。

02和多仔的深刻对话

下班后堵车,本来要6点钟到幼儿园接多仔,居然6点半才赶到,到教室,多仔背对着门很乖的坐在桌子旁,喊他,愉快地飞身冲向我。

外面天气冷,夜色也黑了,娘俩手牵着手,多仔问我,怎么这么晚才来接我啊……

回家的路上也堵,慢悠悠向前挪。

问,今天早上妈妈送你,你坐在升旗台上皱着眉头,为什么啊?

答,因为妈妈对我发脾气。

(心里咯噔一下,小朋友还是记得的)

恩,妈妈发脾气是不对,向你道歉,但是因为……

当妈的总要抓住一切机会摆事实讲道理。

问,妈妈你爱我吗?

答,我爱你啊,妈妈最爱多多了

问,那我长大了呢?

答,你长大了,妈妈也爱你啊

问,我再长大呢?

答,你再大,妈妈就死了……妈妈死了,你会想妈妈吗?

点点头,不说话,车里气氛有些奇怪。

问,爷爷为什么那么老啊?

答,每个人都会老的!

问,老了然后呢?

答,然后就会死掉……

没声音了,扭过头,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但是他垂下头擦了擦眼睛,起身在我的右手小臂上蹭蹭,撅噘嘴亲了亲,像只温顺的小猫。

两分钟后到地下车库,熟练地停车,熄火……多仔很快恢复了状态,突然说了句,爸爸以前还对你发脾气,就是那次……你在床上哭,我还给你拿卫生纸……

应该也是一两年前的事了,却无比清晰地描述了那次事情的经过,而且表达流畅。

下车前,喊住他,用爱的亲亲表达我此刻的心情。那一刻,昏暗的地下车库异常明媚,恩,这个小人儿定是上帝派来拯救我的天使!

回家后和爸爸讲了这件让妈妈无比欣慰的事情,多仔听见了,对爸爸说了句,以后再也不要对妈妈发脾气了啊……

03关于死亡的教育

在国外的死亡文化中,以及一些欧美的影视剧中,我们能看到墓园修建的美且有生机,鲜花长凳,静谧安适,似乎拿本书坐在长椅下读几首诗文也是美妙的。

而在我们国内墓地又是一番景象和氛围,做完基本的仪式,有拔腿就走的冲动,实在没有留恋之处……

两者的差异,彰显着我们“死亡教育”的重大缺失。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那如何跟孩子谈这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呢?

1、很多关于生命、死亡的经典绘本,如《好好哭泣》(Cry,Heart,But never

break)《爷爷变成了幽灵》,每个孩子都有害怕死亡的记忆,家长陪着孩子一起读;

2、当孩子问道相关问题时,不必遮掩和沉默,按照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告知真相;

3、如果有条件,清明节可以带上孩子给老人的墓碑磕个头、送束花,和孩子一起回忆老人生前发生的事情。

美剧《This is us》(我们的一天)第一季第五集里,KEVIN和两位面对爷爷的离去有些无措的侄女对话,“生活充满了色彩,每个人一路走来,为生活带来了自己的颜色。祖先在大陆画了一个点,从此有了一个家庭灿烂的图景,每个人都成为了融为一体的颜色,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每个人最终都会去世,那些我们爱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在这幅画上面了,我们一起拼凑成生命灿烂的图画,这就是生活最大的幸运”。

生死这一课迟早要学的,尽早学习,向死而生,直视朝阳!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孩子一起进行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