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提到过年,总离不开老家。好像这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搭配方式。只有在那里,年味才有,氛围才有,年才算真正过上了。
木心有一首诗叫《失去的氛围》,跟那首比较火的《从前慢》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所写到的前两段,正是我对于老家记忆最贴合的描述:
“从前的生活 那种天长地久的氛围 当时的人是不知觉的 ”
“从前的家庭 不论贫富尊卑 都显得天长长 地久久”
贰
想必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这样的一段深刻记忆。尽管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都不相同,但这种关乎乡音、乡土、乡味的感受总是相似的。
回到老家,就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记忆中的过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年初一,左邻右舍拜年的方式,端着一碗刚刚出炉的茶叶蛋来串门。不需要什么贵重的物品,有的就是年三十晚上用心用时间熬出来的味道。奶奶总会说,别人家送来的东西吃起来最香。
除了这样的特殊串门方式,年三十早上贴春联,也是最有意思的。村东头一家刚刚做好的“米糊”,贴完一家,似乎是故意多做了一点,又借给村西头的乡亲。没有透明胶布,没有双面胶,贴起来的春联,不仅牢固,尽然还带着一丢丢的米香。以前乡里乡亲都是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小时候我还依稀种过棉花,那会儿可没有什么儿童车,听爷爷奶奶说,他们一边在水稻田里插秧,一边就把我放在稻田里的木盆上,晃晃悠悠就是一个下午,我与水稻共成长,或许,正是如此,这便也成了我嗅到的第一缕年味。
叁
自从毕业之后,几乎每一年都是正月初五之前就要返城工作,没想到2020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却以这样的方式开启了一段最长年假。也从来没有预想到,一边开着热点写着PPT,耳边充斥的尽然就是鸡鸣狗吠,眼前就是炊烟袅袅升起的景象,花样复工有一万种,但唯独这样的方式,想起来让人觉得欢喜有趣。因为再难的创意,也抵不住,奶奶亲手端来的那碗热气腾腾的“鸡汤”,绝对比BOSS说的好喝。
老家,除了家家户户盖起来的楼房,乡间小道变成了水泥路,其他的一切都还是小时候那种模样,邻里乡亲还是曾经的氛围。
小时候那所农村小学,现如今还在运营,零星几个学生还会就读。估计老师都已经换成了年轻的支教大学生。我那会儿上学,数学老师真可以是教体育的。体罚也是司空见惯,花样百出,我就被语文老师用擀面杖的棍子敲过。听说,前几年那位老师就已经离开了,时间恍如隔世。
以前通往这里的田间小路,现如今已经不再通行,村里自发按人头捐钱开辟出了一条水泥新路,想想也有十来个年头了。那会儿总觉得上学的路很远,现在走起来发现也就10分钟的路程,搁在城市里,这简直就是上等学区房的标配,步行直达即可。想起张爱玲说的,倒也觉得贴切,对于年岁长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你看,小时候10分钟的路程也觉得遥不可及,能够玩上很久,我就在田埂上解过应用题,也在这里“背诵并默写全文过”。
还记得,那会儿每个班都有几十号人,放学回家,一个村的一起回家,田间的小路浩浩荡荡,你追我赶。村里面的门口就是池塘,里面不仅仅养着许多野生鱼,更生长着每一个童年的欢乐。夏天,一群孩子,穿上泳衣就扑通窜进河里。童年,真是让人怀念啊,那会可看不了小猪佩奇,可过年的时候,我倒是看过一回杀猪的。
肆
木心说,失去了许多人,失去了许多物,失去了一个又一个的氛围。
物件没了,氛围没了,我都觉得还好,因为失去的一个又一个氛围,我都觉得会用另外的一种方式呈现。唯一让我觉得怀恋的便是失去了许多人。
农村里的公墓就在河边的田坝上,爷爷还未过世前就听他说过,那边都已经“满”了。他说早就给自己看好了一块地方。现在他也住进去了。总觉得一切都还不是真实的。总觉得我还没长大,你还是曾经的模样。或许,生活就是这样,世界就是这样,没有那么多本来不该是这样。
祖祖辈辈,世世代代,这里有很多人来过,发生过很多事情。能够记住的,或许就永远不会离开。
想起《寻梦环游记》的情节,我觉得这是对于生死最好的解读。
“死亡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被人遗忘。当最亲的人逝去,离开我们的身边,他们是真的离开了吗?他们只是去到了一个我们未曾去过的地方,而那个地方就在我们心里。”
伍
2020年,这样的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跟17年前有多像,我印象不是很深刻,当年才11岁,只记得放了很长的假。那会,没有手机,连电视看起来都费劲,好像也没觉得多么无趣。
不知道时间改变了什么,在视频中看看在老家的儿子,他好像倒是开心的不得了。看看门前的池塘,好像这几年都清澈了许多。
世界再变,时间再转,有些东西依旧还在,你看,门前的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