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史谈VR技术,当计算机专业课与校史相遇 复旦学子打造VR校史馆

图说:VR校史馆上线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手指沿触摸板滑动,让虚拟现实中的自己在二层小楼里漫步;蓝色的抛物线从右手延伸出去,按动手柄下方的按键,身体就可瞬移至抛物线另一端……不论身处何地,只需佩戴VR眼镜,进入“复旦校史馆”虚拟现实应用,便可借由一个个悬浮于展品下方的金色文字,感知厚重的历史。

复旦大学建校116周年之际,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师徐志平带领选修《虚拟现实引论》课程的10位本科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立体展现校史内容,打造出一座VR校史馆。该课程得到了档案馆提供的照片资料支持。在校史讲解志愿者的带领下,课程师生深入校史馆,深入复旦大学116年的校史。5月27日校庆日,徐志平团队将VR设备带到校史馆,让前来参观的人们在真实与虚拟的碰撞中走进复旦校史。

目前,“复旦校史馆”虚拟现实应用已上线,并免费提供给所有虚拟现实设备终端用户使用。作为国内高校校史馆中最早一批实现的真VR应用之一,这款应用包含984张校史馆藏图片和978个文字标签,涵盖校史馆展览95%以上的内容。

10位选课的本科生,每人“装修”VR校史馆中的一个区域,先实地考察、测量拍照,再进行三维建模、材质设定、UV展开、纹理绘制——《虚拟现实引论》课程采用翻转课堂形式,学生自主认领任务,隔周进行汇报,就实操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进行提问交流,对相关知识点及其他“杂学”进行查漏补缺。

在徐志平看来,“造房子”任务中最困难的,是从照片中提取有效信息。针对每一张照片矫正几何畸变,将每一例图示文字输入电脑,这既考验技术,又考验耐心和细致程度。每个学生负责一两百张照片矫正以及相关的文字标签的输入,“光做这件事,每个人的工时加起来都要50小时左右。”

这款真VR应用可使天南海北的参观者在“观看”的同时深入“体验”,身临其境感受复旦大学校史馆内的真实场景。清脆的鸟鸣传来,微风拂过树梢,低头可见两尊带点娇憨的石狮子,抬头即是刻着风霜的校史馆牌匾——还未步入这座虚拟展馆内部,令人兴奋的“虚实错乱感”就产生了。

VR校史馆已上线,团队的师生们却仍不满足,他们继续思考着如何增强这款应用的互动性、沉浸感和趣味性。改进灵感有两点,一是增加语音解说,手柄指向哪个区域或哪个展品,即会有语音讲解;二是开辟文字留言,参观者的信手涂鸦可以被转为图片保留下来。“未来,伴随版本更新,这种功能或许就会出现在‘复旦校史馆’应用之中。”徐志平说,“在校庆之际上线,这也算是我们送给复旦的一份生日礼物。”

为学生提供一种更易接受的校史学习形式,使他们沉浸其中,将学校的建设发展史与党的奋斗拼搏史相结合,继而加深对党史的理解与感悟,这是徐志平设计这款应用的初衷。

在他看来,传统的红色教育科普多以主题讲授、实地参观等形式进行,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时在青年群体中的吸引力也不足。而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校史馆展厅,通过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立体化应用,打造沉浸式、可互动的学习体验,可以提高党史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参与建设VR校史馆的学生,是这种形式的亲身体验者。团队同学王鹏宇介绍:“耐下心去读校史,和之前泛泛地、片段式地听说,带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在项目进程中,王鹏宇详细了解了苏步青老校长提出的恢复高考的倡议。读到教育部《为复旦大学苏步青教授建议招收研究生发通知》的文件原文,看到老校长与77级校友交谈的旧照,“身为复旦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发展史谈VR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