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性”阅读之“学以致用”速读法

  开宗明义,我是一个典型的废读者。

  大抵是读的慢,十天半月读不完一本。

  还有就是读了就忘,左眼看右眼忘。

  读到心动处,还爱摘抄️️️️。

以前的摘抄本


  但是仍没有丝毫用处。

  我的热情并没有因此打消,大不了当作美梦一场。

  后来接触许多工具书,搭着某宝快车不厌其烦地入手。久而久之也就面临着读不下去,甚至被搁置的情况。渐渐竟未拆封的书比拆过的书还多。美其名曰是先小心保存,日后再看。

  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常年养成的一种不好的读书习惯,也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这个毛病。即懒得看目录小序,直接进入正文逐字逐句阅读,非咬文嚼字,都弄懂不可。这种一本正经的读书方式就是“存储性”阅读。我们在学生时代,大多经历着背诵课文、理解全文的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见书就背的习惯,这也就是导致大多数人读书慢,前脚记了后脚忘的原因。


  印南敦史与他的速读法

  后来我接触了印南敦史的《快速阅读》,找到了一种非常有效的读书方法。在这本书中,介绍一个重要的阅读理念,即当你把握住这本书对你最有影响的精髓,哪怕只占全书的10%,你就是阅读成功的。

  回想我们的阅读历程,面对一本喜欢的书时,你可能只记得对你最有影响只是一个观点,或是几句名言,一本书其实对你只有那一小部分的影响。

  把握这个理念,对一个慢读者来说,他的任务就是要把慢速“精读”变成快速“泛读”。

  具体操作如下:

  拿到一本书后,先拆解题目,看作者把书分为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什么任务。以这本J. M. 埃文森的《跟莎士比亚学编剧》

  举例:

工具书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录中,作者把这本书分为了三个部分,即杰出作品,大概是对其作品内容的分析与作者的写作经验的总结;

第一章

  总揽全局,在宏观上分析莎士比亚创作的共性,如人物塑造、灵感来源、历久性等;

第二章


  终章思索,莎士比亚最重要的经验——打破陈规。

第三章

  接下来根据索引找到最感兴趣的章节,记住,对于这种不是环环相扣的工具书,要首先阅读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这样有利于你最快获得能引发你感受的东西。


  举个例子,我们选取《罗密欧与朱丽叶》这这章: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与上面方法一样,继续划分任务。

  这本书的作者处理还是很贴心的,大致已经分好了任务:

  1.介绍故事

  2.拆解高潮点——预言、伏笔、转折

  3.书后总结与任务



摘录——为做笔记而读书


  接下来就到了重头戏——读书笔记

  这里建议一本书一个本,也就是“一元化”记录法。

  我们首先摘录一些观点、名句、片段。这些 一定是你认同或是质疑的,总之是你感兴趣的。

  然后就是提炼灵魂

  如这一段:你回过头来,发现一系列迹象,看起来都是明显的线索,这就是伏笔。伏笔的目的是让观众可以预见即将发生什么事情。从字面上来看,伏笔就是未来的影子。”

  提炼一下灵魂:伏笔决定了剧情走向。

  像这样的段落提炼完了,接着就是决定你学以致用的关键一步——撰写感受

  感受可以是你的直接的态度反映,也可以是一些你熟知的例子佐证,这样不仅将新内容付诸实践,而且当新旧知识链接之时,印象也会更深刻。


  如原文

原文


  撰写感受

书评

  如果此时有自己的相关经验,亦可附上。


  不止是工具书,一些好词好句亦可如法炮制:

延展名句练习


  有时也可续写成一篇文章:

延展文章练习


  其实说到最后,功利性读书并不是我们读书的最终目的,也不是教大家读书都怀着强烈的目的性。而是当你因慢读、无效阅读等问题困扰时,功利性阅读不失为一种能让你重拾阅读信心的方法。

  我也鼓励大家多读“闲书”,可能短期内看上去没有什么用,但正如《卡萨布兰卡》中所说:如今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附上我的读书笔记️

历年读书笔记


祝大家:知行合一、读好书、好读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功利性”阅读之“学以致用”速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