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系列】《孟子》(梁惠王下)第十一节

此节承接上一节,说明了齐国讨伐燕国之后产生的问题:诸侯多谋伐寡人者。

此节,即是在说明一个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能并不是很形象,但是细细品味依旧还能看出其中的端倪。

诸侯因为齐国征讨燕国之后,对燕国所做的一系列不堪的举动(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随而才引发的暴乱或是讨伐的呼喊声。考虑种种,诸侯之所以会暴乱或是讨伐,不就是因为百姓又再次在齐王的手上过上了水生火热、家破人亡的生活了吗?与齐国当初讨伐燕国的初衷是一样的——至少,想让百姓有一个较为安定、平稳的生活。

引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古时,一直是探究君王与百姓之间的关系的最好的俗语,且非常的形象与有用。然而,在如今,国家上下一心,已然没有了较为明显的君王与百姓之分,留有的仅仅是作为人才的我们对国家的贡献与效力。即,这个时候的舟,也更多的象征着自身能力上的运用;这个时候的水,也更多的象征着认知导向与最终选择。

人有能力,不需要暗自庆幸;人没有能力,也无需黯然神伤。这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人的存在都一定有其特定的道理,哪怕他不用能力来生存。然而,作为人类自我的认知导向与人类自己做出的选择与决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以及现在,都是决定自己是否继续拥有能力,或者是否有机会拥有能力的标准与准则。潮流或是激浪,会无情的考验每一艘想要横渡它到达彼岸的小舟:有些人(们)选择错了前进的道路,被卷入毫无生还迹象可言的旋窝;有些人(们)即使选择正确了前进的道路,却被周围的小舟们带进了深沟,而永不复出;只有那些不仅朝着彼岸前行,并且坚定着自己的初心与信仰的人,最终才能听着身后呼啸的狂风巨浪,站在坚实如盤的土地上,踏上他们最后的征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析系列】《孟子》(梁惠王下)第十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