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比较是保护“玻璃心吗?”

一家子围坐在一起,正热火朝天地聊天,小妞冷不丁冒出一句:二姨比你时尚,笑笑妈比你温柔,米饭妈妈比你会玩。

我斜睨她一眼:说吧,想去谁家,今天晚上就送你走。要不去二姨家吧,二姨看在我的面子上应该能收留你。

她还有理了:哼,你不是总爱把我和别人比较吗?我拿你和别的妈妈比较,你就不高兴啦。

她这意思她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扪心自问,我到底有没有把她和别的孩子比较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内心是时不时会把她和别的孩子比较,可我是常看教育书籍的人,自己也是深受被老妈与别人比较之苦的,怎会犯这样低级错误,怎会明晃晃地摆桌子上把她和谁谁比较个长短?

孩子真是很敏感的,她从我的言语中无意流露的意思里,还是感受到我的想法。

她和小辰是同班同学,又住一个小区,我和小辰妈妈偶尔碰见会聊几句,相互了解一些孩子的情况。小辰妈妈生了二胎,没有老人帮忙,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根本不会像我管理小妞的作业一样管理小辰的课业。但是小辰的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学习自觉自愿,书写整齐规范。(从班级群里可以看到。)

我承认我心里失衡过,我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回报懊恼过。但是这已经过了一两年,我之前已经为这个问题反省过,并告诫自己不能这么想。这样做对孩子的危害很大。

没有想到,我的言行还是给孩子留下了深地烙印。

我私下和孩子爸爸讨论,我说:今后咱们可得注意,不仅言语上不能把她和别的小孩子比较,心里上也不能比较,不然总会在言语上带出来,会伤害孩子。

爸爸说:哪有那么严重,你别把孩子养成玻璃心了,这不敢说,那不敢想的。我们不把她和别人比较,就没有比较了吗?考试成绩不是比较吗?重点中学选拔考试不是比较吗?找工作,做项目,人生无处不比较。你能把她呵护到什么时候?

乍一听,似乎有道理,又觉哪里不对,我一时对答不上。谈话暂停。

除过看教育类的书籍,我还看一些浅显的哲学、心理学的书籍、文章。这对理解教育理念很有帮助。我就从这些文章中对“比较”有了新的感悟。

人们为什么爱比较呢?喜欢比较别人的人,其实也喜欢把自己和别人比较。这类人是通过“比较”来给自己定位。比如,年终,左邻右舍,张三赚了20万,李四赚了15万,自己赚了22万。好开心,觉得自己略有小成。同学会上得知,王五赚了50万,杨六赚了100万,瞬间觉得自己好失败。

似乎只有把自己放进各种比较的队伍里排排队,才知道自己过得怎么样,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建立于此。这类人容易产生自卑、嫉妒、患得患失的情绪。

比较成为一种思维模式,不仅爱拿自己去和别人比较,还喜欢拿自己的家人去比较。老婆比较老公,谁家的老公又会赚钱又顾家;老公比较老婆,谁家的老婆既温柔又能干。那么这家的日子注定过不安生,也不可能快乐幸福。

我们自己不去比较,总会被动地被比较吧。比如我外甥女的中学,每次考试完,各种排名各种比较,一大张表格,家长慢慢研究吧,哪科排在多少名,进步多少退步多少。

孩子长大了总会被动地参与各种比较,简单说,只要参与社会竞争必然有比较。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才不能把孩子拉上一个个排列架,进行各种比较,使他们心灵和头脑混乱,而是要帮助孩子充分地认识自己,在内心学会为自己“定位”,能明白此生关注点都应该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为自己定位,就是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自己爱好的是什么,擅长的是什么,想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能为自己“定位”的时候,就不会畏惧比较,而“比较”带来也不再是迷茫和混乱,此时“比较”才会带来激励、找到不足,促使自己进步。

一个学生,为自己“定位”。成绩中等,努力程度7成,目标前进10名,为此目标需要再增加多少学习时间。将自己的情况分析的越客观越细致,达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会知道达不到目标的具体原因在哪里,完全不会因为排名沮丧。此时排名只是帮助认清自己状况的工具,而不会是让自己受伤的利刃。

我为自己“定位”。我写文章,没有文采,没有金句,但只要有我自己思考的问题,想记录的事情,我能完整写下来,表达清楚就可以。这个目标达到了,我再考虑下一个目标。因此即使我看见文笔优美,思想更为成熟的同类文章,我并不沮丧气馁,反而可以通过对比寻找提高的方法。

不去比较孩子不是保护孩子的“玻璃心”而是保护孩子对自己的明确清晰的认识。这是让孩子内心满足,愉悦,积极向上的重用方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愿比较是保护“玻璃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