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是在生活,而不只是生存

图片发自App
丰盛日记第二天

1、做了些蠢事情…受伤…

童宝奶瘾来了,在床上哭着闹着要喝neinei。我说nei精灵飞去照顾别的小宝宝啦,童宝长大了,能吃很多很多饭;和小象长大了,能吃很多苹果和香蕉一样。童宝哭着踢得更大力了。

我说妈妈抱抱,抱去外面走走吧?

童宝哭着摇头,指着要吃neinei。

闹了好一会儿,听见外婆像似自言自语:“人家都是半岁就戒奶,这女孩子去哪里听这听那,非得喂到这么大。孩子受罪,我们也受罪。这么有本事就自己带去…”

童宝撕心裂肺的哭声,外婆的抱怨…听得我直掉眼泪…

大概,睡前奶是童宝一贯的仪式——吃了奶,就可以安心安稳地睡了…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卫计委都明确提出: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6个月添加辅食后宝宝应持续母乳喂养,直至两岁及更久。

妈妈只是想给孩子最好的,有错吗?

图片发自App

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总量是不变的,如果乳汁因宝宝添加辅食而减少,则其中的免疫球蛋白反而显得更高。这对于一岁甚至一岁半之后的宝宝都尤为重要。

因为当他们遭遇学步的挫折、社交的恐惧,分离的焦虑时,母乳是当时他们最好的心理安慰和支持。

这个观点在台湾是被广泛支持的,还记得哺乳到2岁8个月的孟庭苇吗?她说:“母乳第一年给营养,第二年给免疫力”就是这个理论啦。

一岁后以后确实奶不再是主食,不再承担营养担当的作用。而是退居二线承担免疫补充,并继续提供30%左右的能量和营养,在他生病的时候可能什么都吃不下,却愿意继续吃母乳,所以这是一岁后宝宝频繁生病时最好的良药!

PS:为什么很多人说母乳*(有说六个月的,有说8个月的,有说12个月的,所以统一用*替代)个月以后没有营养了?甚至很多医生也是这样说的?

因为在哺乳是一个生理的行为,医学书籍上大多是病理的解决方案,所以对于大部分的医学院学生,并没有学习哺乳相关的知识,所以所认知的哺乳知识和普通大众并无分别,以讹传讹,变成了几个月后没有营养的说法。而实际上母乳是随着孩子月龄的增长不断的变化为更适合宝宝生长发育的成分,奶粉的分段也正是模拟母乳在不同阶段的成分变化而进行配比,如果说以为母乳没有营养了而断奶添加奶粉,其实相等于放弃了原版选择了盗版,得不偿失。


后附图是来自协会第二期孕产哺育顾问龙精涛整理的郝芬顿邮报的哺乳照,发表在她自己运营的公众号“在澳门流浪的母乳妈妈”,我们可以看到妈妈们自然哺乳的美好状态,无论孩子是多大!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2、睡前做了一次接受父母法,感觉之前沉重的心情有些轻松的感觉?

图片发自App

3、一个人的时候更需要仪式感

童话里,小王子问狐狸:“仪式是什么?”

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感不仅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需要仪式感,一个人的时候,更需要仪式感。

在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赫本饰演的霍莉很喜欢蒂凡尼,所以,每个清晨,她都要穿着漂亮的晚礼服,站在蒂凡尼的橱窗前,一边吃早餐,一边看着橱窗里心爱的蒂凡尼。

要穿着最优雅的衣服,精心打扮,去见最喜欢的东西,这是赫本的仪式感。

知乎上曾有人问:生活为什么需要仪式感?点评最高的回答:仪式感是为了让你觉得,你是在生活,而不是只是生存。

生活已经很糟糕了,我们都该知道如何在这糟糕的日子中让自己快乐起来。不要对生活随便,更不要对自己敷衍。世上最美好的事情,不过是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愿始终有人与你相伴。

你可能感兴趣的:(仪式感——是在生活,而不只是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