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100-80 土木堡之变

    1427年11月11日,明英宗朱祁镇诞生,经过仁宣之治,迎来太平盛世。年号正统,希望成为爷爷朱棣一样的人物,但悲剧的是他志大才疏。张太后去世后,杨士奇等要臣也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太监王振独揽大权。

    王振幼年曾读过两年书,进宫后入内书堂学习,后升任司礼太监。虽出身贫寒,但他自认是文化人,也渴望像文臣武将一样,寻机会建功立业,找寻自己价值。得到朱祁镇信任,开始结党营私,干扰内政,擅权  ==》明朝第一位专权的太监

    与此同时,强敌蒙古的瓦剌部正在崛起。

    1368年,元朝统治终结,蒙古残余势力撤回漠北,后分裂为兀良哈、鞑靼和瓦剌三部,其中瓦剌势力逐渐增强,也先(人名)统一蒙古各部,常袭北方边境,形成明朝最大的威胁。

     英宗御驾亲征,这决定与王振不谋而合,王振与文武大臣几乎倾巢出动,号称50万大军。留弟朱祁钰留京驻守。匆匆出兵,到前线大同才发现之前的将领已全军覆没,只带了一个月的军粮,英宗和王振此时才感到害怕,决定退兵。撤兵途中,王振想让英宗巡幸自己家乡,恳请取道蔚(音同玉)州,英宗应允。后来王振又担心几十万大军踩踏家乡正当成熟的庄稼,便又申请改道宣府。多次改道,如同儿戏,乱了军心。1449年8月14日,大军取道宣府撤返时,行至土木堡,王振令扎营等后方辎重车辆,兵部尚书建议重兵断后,让天子先入关,遭王振拒绝。【前行还是扎营的争议:此处时平川,四周是高地,且无水源,扎营为兵家大忌】

    8月15日中秋节,瓦剌骑兵跟踪至此,切断上流水源,25万人断水,掘井无水,恐慌之至,形势危在旦夕。王振命令移营,而两军对垒时,不先稳住阵脚,给了对手骑兵机会。也先率兵包围明军,明军大乱,兵士东奔西突,部分被屠戮,绝大部分互踩而死,刀丛箭雨,尸横遍野。英宗被俘,大军溃败,而王振也被大将一锤抡死。明朝25万大军几乎全部被歼,随征的文武大臣也几乎尽数命丧他乡。

     土木堡之役,瓦剌对明朝提出要挟。 败报传至北京,孙太后立朱见深为太子,命朱祁钰监国。部分受惊吓的官员安排家眷南迁,甚至有人建议往南迁都,而主战派坚守不移。兵部侍郎于谦,出身杭州,视文天祥为偶像,此时受任兵部尚书,救时宰相。群臣建议朱祁钰即为,朱祁钰推辞许久后被迫接受,兄长朱祁镇被遥尊为太上皇。于谦从各地火速征调各卫所部队,防卫京城,拉响北京保卫战。

     也先携人质英宗,攻下紫荆关,向北京出兵,从德胜门发起总攻。【德胜门:军门,朱棣北征、康熙平定噶尔丹、乾隆镇压和卓叛乱,均出师此门】德胜门战败,又从西直门绕至彰义门,久攻不下,退回塞外。

     朱祁钰景泰元年,英宗被带回漠北,幸被也先善待,进牛进羊,一年之后被迎回。尴尬的是,回京后,被弟朱祁钰幽禁六年。在南宫院普渡寺艰苦生活。尝尽权力滋味的朱祁钰防范哥哥密谋复辟,砍光了居所的树木。废原太子朱见深,代之以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但朱见济不幸次年夭亡。群臣要求恢复原太子,景泰帝惊恐不已,实施镇压。

    【权力对人心的腐蚀:一年前,朱祁钰被群臣推上皇位时百般推辞,视皇位为恶魔,唯恐避之而不及,而今即位仅一年却痴迷皇权,费尽心机】

    景泰八年,南宫大院被撞开,南宫复辟,史称夺门之变。英宗七年来惊心和寂寞、坚强与忍耐,终于王者归来,兄弟二人角色互换。朱祁钰被幽禁,与朱祁镇的坚忍相比,他更为抑郁,不足半年便死。复辟大臣开始清除景泰旧臣,当初力荐景泰帝上位的于谦也成为罪魁祸首,被英宗斩首,后被葬于西湖边。英宗复位,大赦天下,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

     英宗9岁登基,23岁被俘,1年囚,7年禁,31岁重归帝位。朱祁镇废了朱祁钰的帝名,剥夺了他昌平山葬的待遇,仅以王礼葬之。后朱祁钰直到南明时才被加以谥号,庙号代宗,葬于海淀景泰陵。

    孝宗时于谦冤案昭雪,建祠,于忠肃公。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北京智化寺,原为王振家庙,英宗复辟后为其建祠、石碑,现为一座普通佛教寺院。显忠祠,祭奠土木堡之变中殉难的大臣和25万将士英魂。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在北边疆由攻势转为守势,与蒙平衡,大规模修高墙长城堡塞,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构建以明长城沿线九镇为中心的边防体系,以此划清农耕区和游牧区的界线。

【从逆境中走出的人,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变得更加进取,洗刷耻辱证明自己;另一种则缩手缩脚,更加退缩保守。朱祁镇即为后一种人,历经劫难与人情变故后,他掌控权力更加谨慎,他的子孙也更加循规蹈矩。】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通史100-80 土木堡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