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别样的“家书”(怀化市跃进路小学“古诗共读”品味文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图片来源/手机网络等。文字品味来源/蒙曼先生及文心等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品味文字】


    一封別样的“家书”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便是多读古诗的意趣吧。

      古贤王维可谓是一位早熟诗人。他的不少优秀诗篇都创作于青少年时期。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他十七岁时的经典之作。

        诗的大意是:独自流落他乡,常为异乡之客。每到佳节良辰,很是思念眷亲友人。遥想正值今日重阳佳节的兄弟们又在登高,他们个个温情地佩戴着茱萸。突然间,却发现又少了我(王维)一人。

        这是一首非常朴素的抒情诗。与王维后来那些富于画意,画色构图皆非常讲究的山水田园诗不同。

        可是,也许正是诗的深厚质朴的高度艺术情怀,使得千百年来众多他乡游子及迁客骚人们,每每读到这首诗,仍会被其艺术力量所感染。

        此诗写出了游子浓烈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便紧切诗题,写诗人在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寂寞深切,因而会时常思人怀乡,每到良辰佳节,更是如此,对于一个十七岁年纪,就只身在外打拼的人来说可想而知。

        接着,诗一跃,不再写自己如何孤单难耐,却写远在他乡的兄弟们,沿袭重阳佳节的风俗而登高,也在怀念自己,“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意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间反复跳跃,深沉含蓄。虽没有看见诗人的垂泪,却令人隐痛悲摧,使得这首诗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难怪“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被后人流传。

        诗一开头就用一“独”两“异”,尽道诗人远在他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内心这种作客他乡的孤独感越明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会越发浓烈。但其诗句却只是平淡叙述,因而包含着十分质朴的思想情怀。

        在今天,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呵护下的人们,也不一定人人皆能这样坦然。我们生于新中国,何其有幸,青少年们当认真品味才是。

        诗人如果不是平日里,那些思念之情的日渐堆积,也不会引发“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怀。不是回忆曾与家乡亲人们在一起,那些温暖温情,欢笑畅快,就不会触动那无限的思乡之情。

        诗人越是有所想,就会越发思念,以致于一发而不可收拾,脱口吟咏“每逢佳节倍思亲”。似乎,那些家乡曾经的人和事、山与水,又清晰如昨,都要如浓烈的美好回忆,在诗中欲一倾而尽。就是这么质朴的一句,娓娓道来的真情实感,显得那么具有了代表性。叫人感同身受,难以忘怀!

        可以想象,此时此刻的诗人,也许会立刻月下独酌,也许会提笔狂舞,也许会大哭一场就立马踏上返乡归途……

        可诗人王维,毕竟是一位造诣精湛的佛教徒,还是一个文化修养全面的书画才子,也许更是他那十七岁的青春年华的志向在作祟吧,他却选择了最温情的方式来渲泄,让这首诗似乎成了一封别样的“家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他乡的亲人啊,你们可好,是否安康…一定如我所愿吧,在遥远的家乡过着安稳的日子,又结伴而行,一起插着茱萸登高;时常畅叙幽情,分享着天伦之乐,只是少了我王维一人而已。

        也许, 诗人这一封别样的家书,亦在告诉亲人们,虽然我还远在异乡,有些孤独无奈,但只要你们安好,请不要为我悲伤。

        也许,那个写罢“家书”的诗人,也豁然释怀,会告诉自己,不会颓废悲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就是十七岁的王维,后来那个被世人为之骄傲的,山水田园诗派大咖“诗佛”王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封别样的“家书”(怀化市跃进路小学“古诗共读”品味文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图片来源/手机网络等。文字品味来源/蒙曼先生及文心等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