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四十不惑前进一

今天学习吴伯凡的认知方法论,解开了我一直的疑惑。原来以前存在的“好象都可以”“哪个会更好”“这些问题就没个好点解决办法吗”的疑问,来自于认知智慧不足。

摘一下原文: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

到三十岁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规则,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性格以及人生做事的方法和价值观,但这仅仅是开始;

四十不惑

过了三十而立的阶段就要做到“不惑”。我们心里常常“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或者这样,或者那样”,这都是“惑”,它的特点就是没办法把两种选择、因素、观念、路径统一起来。

但“惑”也是成熟的一个阶段,至少你知道了这个世界还有两面的东西,遇到事情的时候不会再一根筋地考虑问题。但到了这个阶段,你就要承担一种代价或者某种认知上的痛苦。我们前面讲的管理图书馆的人和卖糖果的人就做到不惑了;

五十知天命

“不惑”之上是“知天命”。用我们一直在讲的话说就是,这个世界或者你面对的人和事,都有一种超越你之上的某种东西——第一性原理。你知道了“第一性原理”的存在,就是“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到了耳顺的时候,你逐渐从意向立场转向了设计立场和物理立场,不常常以“该怎么样,不该怎么样”的心态去评判和处理问题了;

七十而从心所欲

在孔子看来,七十岁时候的最高境界就是爵士乐的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把“从心所欲”和“守规矩”做到统一,就是孔子所认为的最高境界。

恍然大悟吧?

原来我们以往只是见文思义,并未将这句话从认知角度上去理解。那现在接下来,发现多面性以后,怎么较好的解决现实问题?想到一个词:经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向四十不惑前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