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建文帝,如何避免燕王篡位?

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还是削藩。因为其它手段无论怎么样终究还是会有威胁。

朱元璋早年出身于寻常百姓之家,可谓是历经千难万险最终才有九五之尊的成就。

明朝刚奠定基础,历史又上演了一幕幕的“狡兔死、走狗烹”的戏码。朱元璋大肆屠戮开国功勋以确保子孙江山稳固。朱元璋对待开国功勋是磨刀霍霍,但是对于自己的子孙还是很不错的。就算是喜欢的子嗣,也几乎是等同对待。各个子嗣不是封王就是封爵。

朱元璋把儿子们都封为藩王,除了父爱之外,还有个非常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让这些藩王成为保卫大明江山的最后屏障。但最终结果确实不容易,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把朱元璋孙子朱允炆的帝位给截胡了。

此时我们也不能说分封制度是错误的,纵观封建王朝2000余年。之间也是在循环上演中央集权和分封制度的矛盾循环。所以对分封藩王无法简单的评价对与错。只能说看当今时局而改变。

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史,但凡出现地方强权威胁中央,帝王为了摆脱藩王制衡,增强中央集权,大多都会选择削藩,其中最著名就汉朝汉景帝削藩,以及清朝康熙帝削藩。而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也是一样。

只要时局需要,削藩确实没错,是可以加强中央集权。皇权可以做到空前的强大。朱允炆避免藩王篡位,削藩也是最好的办法。但是注意方式方法。要是方法不对,就会出反效果,比如汉朝的汉景帝削藩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虽然最终消灭了叛乱,但是说明方法还是有所欠缺。

此时换到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的这种情况,削藩固然是没错的。太子朱标因为死得早,而朱元璋又不重新立其它的自己,直接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位,这就属于特殊情况。朱允炆的皇位是由爷爷隔辈相传的,就会导致他的二十几个叔叔们成了他的天然政敌。

加上朱元璋对待自己的子嗣都不错,三次分封了25个藩王(朱元璋一共26个儿子,大儿子朱标是太子),分别镇守全国各地。这些藩王,个个手握重兵,割据一方,父亲朱元璋在位时,他们唯命是从不敢造次。

但到朱允炆登基后,这些叔叔级别的藩王无疑成了王朝的最大威胁。所以,为了皇位长久,也为了江山稳固,朱允炆决定削藩。

但是朱允炆的削藩可谓是乱七八糟,错的一塌糊涂。当时二十几个藩王,势力可见不小,是不能操之过急的。要是朱允炆能够像汉武帝刘彻那样推行推恩令,和“升级版”的推恩令,削藩基本是可以成功的。不仅能成功而且代价还很小。

推恩令属于阳谋。让藩王的儿子都可以拥有爵位,无论是嫡子还是庶出都可以有权利、有藩地,这样就可以可让藩王内部开始分崩离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何况本就是各藩王的子嗣。用这样的阳谋藩王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了咽。

但是这样的情况藩王可以用少生子嗣的办法,权利分散,封地变小。而“升级版”的推恩令解决了这个难题。没儿子不怕,先把藩王的封地划分出为一块一块的,等藩王的子嗣出生就能直接走马上任。要是没儿子就空着。关键分封出去的侯爵是属于朝廷控制的。

如果建文帝朱允炆采取这样的削藩策略,相信燕王朱棣是不能谋反的,要是谋反最终也会失败。也就能避免燕王朱棣篡位了。

但朱允炆的削藩是太过于操之过急了。即位不到一个月就开始削藩,还一个月连削三个藩王,摆脱啊,这是政治,这不是儿戏。好歹等自己实力巩固了再说。羽翼丰满了削藩。这不是摆明了给藩王机会吗!

朱允炆的叔叔在自己地盘都经营了很久,实力也是强大,岂是那么容易被强制削藩的。就汉朝的汉武帝时期算是比较厉害的朝代,还是实行的“曲线救国”的方针。而朱允炆一个刚上位的小孩子(21岁),就大刀阔斧的蛮干是不行的。

不仅操之过急还方法不对。还要强力削藩,因为一点过错就把自己的藩王叔叔降为平民,这能说的过去的吗,好歹给自己的叔叔一条生路,狗急了还会跳墙,何况是人,还是手握重兵的诸侯。摆明了不给藩王生路。

而且削藩的时候不先铲除重要的势力,自己本就刚上位,削藩难度就大,要想削藩就需要一个措手不及把大头收拾了,给其它藩王一个下马威,最大的收拾了害怕弱的吗!如果当时先把实力大的朱棣灭了,相信结果就会不同,削藩就不能给强大实力的藩王有机会、时间筹划和喘息。

还有放还质子,掩耳盗铃的做法(把藩王儿子给放回去),已经开始削藩了,傻子也能看出来,在把藩王的儿子放回去了,这不是放虎归山。让藩王没有后顾之忧大干一场吗!让燕王朱棣最终发动“靖难之役”,最终经历了四年的战乱,并且成功,朱棣在南京即位称帝。

总结朱允炆的削藩就是操之过急,方法不当,顺序不当、自欺欺人。实力不是太强大,可以实行“曲线救国”,汉武帝也是很强大,就没有那么骄狂。如果建文帝朱允炆可以不那么直接霸道、操之过急的削藩,而采用“推恩令”的方式。燕王朱棣最后的结果恐怕就是砧板上的鱼肉了。

文/历史紫陌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你是建文帝,如何避免燕王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