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十四天7月14日

《为政篇》3——4

三、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用政令来知礼百姓,用刑法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礼数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

解读:1、孔子理想的世界是大同世界,是个和平、安定的世界,这种社会环境中用“礼法”来约束人们是可行的,更是大家所希望的、提倡的。但是在混乱的社会中就要讲法律,因为乱世的人为了生存都失去了人性,更别提道德礼法了。

          2、法律是一种强约束,作为约束人们言行的最有力最坚实的武器。而道德是弱约束,是在和平年代,安定生活的时候,用礼教礼法去影响人们的思想、净化心灵的“软刷子”。社会稳定、生活幸福,人们通过学习都能用道德礼法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那么整个社会风气也会越来越好。



四、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终于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并且立志于此;三十岁时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领;四十岁时,我已经不会轻易被外物诱惑;五十岁时,我学会和自己和解;六十岁时,一些冒犯我的话,我也能听得进去了;七十岁时,我已经能做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是不会给他人造成伤害,也不会越出规矩。”

解读:1、至于学: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找到了学习的乐趣,爱上了学习。也算是给自己找到了人生目标。

        而现在很多人即使到了三十多岁也还跟个孩子一样,每天只知道享受、玩,而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少年伊始没有目标,相当于这条人生路就没有方向,一生也只能是浑浑噩噩的过一辈子。所以,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2、三十而立:孔子到三十岁的时候,就将自己的专长显现出来,就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己的事业,能够自立了。

        现在社会随着对教育的重视,很多人到这个年龄有可能还在继续学习,或者说事业平平,但这不影响我们对自我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憧憬。即使事业平平,但稳定,可以自立,而且还在不断地学习、成长,也可以被认可的。这要比那些眼高手低、整天无所事事的啃老族好。

      3、四十不惑:是指四十岁的时候能够不被外物所吸引和干扰。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将利益看的更重一些,而人到中年,应该将根基、价值观、使命感看的更重些,而不是追求物质层面。

      4、五十知天命:是告诉我们五十岁的时候要同自己和解,能够自我救赎。对于年轻时候的纠结、莽撞、痛苦都应该放下,战胜自我内心的恐惧和欲望,让心灵归于平静,能够安安稳稳的做事、享受生活。

      5、六十耳顺:孔子到了六十岁的时候,不太在意外来的声音。即使别人在骂他,他也觉得有道理。

        如果太在意别人的说法、看法、想法,那就不是对自己的救赎,也做不到同自己和解。一味的在意就会引起心里的不舒服,会引起同别人的辩解。是否与人辩解,不看他人,而看自己内心是否在意。想开了,也是放过自己的一种表现。

       人生苦短,何必太在意外界的声音,饶恕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6、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七十岁的时候很自由,想做什么做什么,但又不违反规定。

       我们现在年前,总感觉礼法、道德等都是一种约束,其实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将这些与我们融为一体,形成习惯,反而能够保护我们。即使不到七十岁,我们也可以随心而行,想做什么做什么,但是不能违反规定、道德、法律......

总结:每个人的学识、经历、层面不同、人生轨迹不同,我们也许达不到孔子境界递增的这个时间顺序,也许会比孔夫子要早些,但无论什么情况,我们都不应没有人生方向,没有目标;更不能让自己止步不前。我们可以以这个为参考,让自己的境界能够逐步提高。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十四天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