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高龄老人和慢性病患者这样做,更安心!

95岁老人治愈出院!这是全国已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中最年长的一位。

从87岁,到91岁,再到95岁……治愈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的年龄在不断攀升。在凶险的新冠病毒的侵袭下,为啥这些高龄患者就能逃过一劫?

专家指出,尽管老年人的风险比年轻人大,但并不是所有老人患上新冠病毒就是重症。年龄是相关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报告的数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危及生命的重症患者,大多数是身患基础疾病的高龄老人。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患了“新冠”就只能“等死”?

“按已发表的一些资料看,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中,年龄、有基础疾病是重症和可能死亡的高危因素,但并不代表老年人和合并基础疾病的都是重症。”专家指出,从这些高龄出院患者入院、确诊到出院的时间来看,可能都是轻型病例,所以能够顺利治愈出院。

老人抗疫要学“乖”

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为减少疾病的发生,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合理的饮食习惯

营养不良是影响老年患者疾病结局的主要负面因素之一。平衡饮食,控制体重指数(BMI)在19-24kg/m2内,均衡的摄入热量、蛋白、维生素、矿物质等,少食多餐,建议进食容易消化或帮助消化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勤喝水,每天摄入合理的高蛋白类食物,包括鱼、肉、蛋、奶、豆类和坚果,坚决杜绝接触进食野生动物,拒绝进食腐烂、过期的食品,拒绝进食半熟、生食品。

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证每日睡眠,注意保暖。选择合理的锻炼方式,充分认识自己,适度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提高抵抗力。尽量减少外出活动,避免去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勤开窗,经常通风,定时消毒,不随地吐痰,保持手卫生,主动做好个人健康监测,怀疑有发热时主动测量体温。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受限的老年人,应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定期翻身,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褥疮。

健康的心理状态

应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以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老年人退休后活动范围减小,活动中心改变,加上感觉、运动、认知等生理变化的影响,心理特征也发生改变,表现为安全感下降、适应能力减退,容易出现失落感、自卑感、空虚感等。在疾病到来时,老年人会表现出更强烈的焦虑、抑郁等,难以配合治疗。

有针对性的提供符合老年人群的医疗、娱乐等服务,定期的关心老年人的生活状况,鼓励老年人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积极的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使老年人得到家庭及社会的关怀与认同,减少老年人的焦虑、抑郁等发作,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积极治疗基础病

老年人往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是本次疫情危重症及死亡病例的高发群体。因此,积极治疗以及学会评估自己的病情非常重要!同时,学会评估自己的病情,监测自己的一般情况,病情变化时及时就医,正确的描述病情,不乱投医,不讳疾忌医。对于活动受限、认知缺陷的患者,患者家属需协助治疗,同时做好评估、监测工作。

这场疫情是与病毒的斗争

与时间赛跑的战“疫”还在进行中

一线的战士还在冲锋

医养科技用自己的绵薄之力

守护着咱们身后的老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疫情之下,高龄老人和慢性病患者这样做,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