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昨天听到一个笑话,问小明最喜欢的诗人是谁,答曰屈原,为什么,因为别的诗人光留下诗文让人背诵,背不会要挨老师罚,而屈原用自己的生命给大家争取了三天端午假期,还让人吃上香甜的粽子。这个笑话的另一层意思说了端午节的由来,因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投汩罗江自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做食饵,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后来人们在端午通过龙舟竞渡、吃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他,慢慢就成了端午节。

        端午节还有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天中节、龙舟节、端礼节等其他二十多种叫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的节日。也有说是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的说法。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早期吴、越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距屈原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的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有反映当时龙舟竞渡的风俗,他在《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这里的舲船就是当时一种竞渡所用的船。但不管端午节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因何要纪念,现在人们过端午节确实有纪念大诗人屈原的成分是毫无疑问的,他以自己的爱国激情和浪漫诗作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宝贵财富,让我们在享受节日的休闲时也可以沐浴到精神的洗礼。

        我们这地方对端午节的叫法是五月端午(或者是五月单五,从本地的话音中听应该更接近后者),小时候感觉大人们是很重视这个节日的,过节时都要做两件事,一是包粽子,一是系五色线戴香袋。我们这里包的粽子和别的地方的有所不同,都是把糯米泡好(现在想当时也不一定是糯米,感觉更象是本地的香米),准备好红枣洗净,从河滩采集了新鲜的苇叶,浸泡在大盆里,用一块长条木板平放在盆沿上,把三片或五片苇叶并排铺在光滑的木板上,叠压抚平,形成宽宽的一个粽包片,在靠头一方一扎处折叠,压出折痕,随手顺时针挽成一个漏斗形,先往里面填一撮糯米,放一个红枣,再填糯米到半包,再放一个红枣,淋上米水,用包片另一头逆时针顺漏斗势包成一个四面体,最后用一截稻草段捆好,堆在一起,单等上笼蒸。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空气中混合着米香和苇叶独有的清香,吊人的胃口,仿佛看到了开笼后热腾腾诱人的粽子。看其他有的地方包粽子是用竹叶包的,吃完后还可以把竹叶保存了以备来年使用,粽子的形状和大小和我们这里的也不同。那时候河滩里有成片的苇园,溪渠沟壑纵横,到处都是水塘,每年端午去采苇叶是再平常不过的事。现在的河滩芦苇没有了,池塘消失了,连伊河几乎也要断流,生态环境在短短几十年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与重视,好在现在的环保已上升到一个极重视的位置,周围环境向好的趋势正在加强,相信将来会越来越好的。过节的另一个活动是给孩子们手腕、脚腕、脖子上系五色线,身上戴香袋(那时候记得叫老力布袋儿,可能另有所指,只是念转音了吧,不知道书面叫法)。五色线用青、白、红、黑、黄五种颜色的线编成,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也指木、金、水、火、土五行万物,以示可以沟通天地,驱邪除魔,保护孩子们壮健成长。香袋中装的大概是各种可以强身祛病的中草药,常放身边,可以达到理气通窃,抗病抑菌等作用。也有说系五色线是专给女孩子们用的,但小时候的记忆中男女都有戴的,应该是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健康长大的。

        端午节当天,大人们会记着去地里割艾,据说这天的艾是最好的,可以治许多病,割回来捆好挂在墙上,以备需要了用。有时候到别人家中玩,还经常能见到土坯墙上挂一把艾,已经和土墙一个颜色了,还顽强的宣示着它的潜在的许多功能。也有人去割一种毒草毛毛眼,据说这种草有毒,我们平时都不敢碰它,拉断它的茎叶,从断口处会立即渗出白色的汁液,大概这就是它的所谓毒液,我们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敬而远之,但听说兔子们却喜欢吃这种草,这让我们在心里奇怪之余对兔子还萌生了一点敬意,小小兔子也有自己的了不起之处,生活中真是有许多神秘的存在的,就比如毒草毛毛眼,在端午这天割回来是没有毒的,可以熬茶喝,清热降火,胜似用药。

        我们小孩子在端午这天是不睡懒觉的,早上起来都聚在村外寨河边,撩起河水洗脸,据说端午节早上在河里洗脸一年不会生病。同时过了端午后,就可以到河里洗澡了,所以大家就怂恿同来的一个愣头青邻居下河洗澡,说只有他最勇敢,他带头下河大家就随着也下河,结果邻居还真的热血沸腾勇做表率了,事实上别人在哄笑中都跑掉了,这个时候的早上还是很凉的,不适宜洗澡,后来想了许多天许多年,那天的水凉么?

        现在为了安全,学校里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沿河上下巡视,瞪着眼监督着不让孩子到河滩去洗澡,此一时彼一时了,当时的境况和现在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时代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