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的《古都》,读起来好似在欣赏一幅长卷的诗意画,又好似在聆听一首昆曲。
行腔婉转,又摄人心魄。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它讲述了一朵孪生姐妹花,姐姐千重子和妹妹苗子悲欢离合的际遇。故事发生在日本的古都——京都。
随着故事线的展开,京都的春夏秋冬、各种节令、美景与风俗也如一幅民俗长卷画,在读者眼前徐徐呈现。
川端文笔清晰细腻,又力透纸背。叙事缓缓,但节奏紧凑。
他仿佛一位居旁位的叙事者,冷眼旁观着这一切。他只负责讲述,读者的体悟得自己完成。
叙事者一边娓娓道来,推动着读者如拆盲盒般发现:京都的景色在四季中转换;京都的传统工艺因经济高速发展在逐渐消失;京都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也受到现代化的冲击。
眼前这所有的变化都来自于,日本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
试问,京都还是那座历史悠久的古都吗?
是,也不是。川端的文字会这样告诉你。
他寥寥几抺轻快的笔触,简短又含蓄的对话便将人物和京都的城市面貌,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景致。
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圆杉、青莲院的楠木、祇园会、时代祭、伐竹祭……
在生机盎然的春日,真一邀请千重子去平安神宫赏樱花。“真一,我是个弃儿呀。”千重子冷不防地说。
简短几字就将千重子乐观坚强、安然接受当下而又想追寻自己身世的,那种在情绪上的拉扯,表达的欲言又止、坦诚含蓄。
在小说的开头,川端着墨较多地描写了庭院中枫树的样貌、年岁和气韵。如此,衬托出千重子的青春年少和纤细的倩影。
少女,都是多愁善感的。
川端三言两语,就将此刻画的淋漓尽致。
比如,当千重子看到庭院内枫树的两个洼眼处开出两朵紫花地丁,她想:“上下两处的紫花地丁可曾有过相逢?它们是否相识呢?”
春景,与少女淡淡的忧愁悠悠缱绻。
这两朵紫花地丁每年在春天开放,但未曾谋面,暗喻着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在尘世的分离,相见有时,却需要机缘聚合。
春日美景撩人,少女的忧愁让人伤感。
然而,“悲与美却是相通的。”川端认为,这就是“物哀”之美,也是日本文化的底色之一。
故事写到冬天就戛然而止,四位少男少女的爱情结局也语焉不详,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及想象的空间。
整部小说,将时间置于京都经济起飞之时,将人物的心思寄情于景,又将景赋予人的心思,输出情。
在川端康成,这富有纤细韵味的叙事技巧里,既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学的模式,也反映了日本人的心灵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