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是怎样提出来的呢?——新课标学习笔记

2018.12.28  星期五


图片发自App

探索历程:

“双基”——“语文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图片发自App

案例1

“知识树”的探索。魏书生。

图片发自App

案例2

上海“一期课改”版高中语文教材

图片发自App

局部来看,呈现清晰。比如:

图片发自App

编写理念——对阅读构成的分解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二十年前对双基探索,有了很多的成果。

到90年代末出现了社会大讨论:语文误尽苍生?学者文人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失落发出了呐喊。

于是,有了新的探索:如何把知识技能和学生成长中人格的培养结合起来呢?提出了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图片发自App

2002年新课标的探索

语文素养是怎么一回事呢?

提出了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概念和表达。

思考:科学文化素质的提法,对于叶语文,是不是有点泛了呢?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因为双基目标,对语文学习中人的精神品格、国民素养等更高的根本的培养还不够。对好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还不够,更多的是机械的训练。所以实验本新课标就对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进行了探索。

思考:语文学科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贡献在哪里?

课标在对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

反思:语文素养的概念有些宽泛,学科素养有一些共性的。于是,提出了学科素养一说。

图片发自App

那么,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有几个关键点?

一是,积极的语言活动。

现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刷题、机械地记答案、背作文及作文套路、反复的技巧训练远离了建构语文经验的常态要求。不是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

是在已有的语言经验的基础上,个性化地发展自己的语言经验。当然,这是有个性化的,每个人的建构速度不一样。

二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例如:《祝福》《最后一片叶子》符合学生常态的语言运用状况,课堂学习实际。词语的简明连贯、准确、得体是否有自己的判断。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图片发自App

小结:从“语文素养”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索,努力的方向都是在试图回答:语文学科育人的独特价值在哪里?

关键之一是“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

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表现有哪些?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怎样提出来的呢?——新课标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