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找借口的孩子,其家长扮演了什么角色

 哈喽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今天为大家推荐的这篇文章,虽然故事情节常见,但玲姐却给予了我们不一样的诠释。看完文章后,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何为深度好文?可以没有太多的专业术语,但一定直击你的灵魂深处,且意味深长……

课堂上给学生讲述“合理情绪”时,说到如果在家里不小心打碎了玻璃杯或者其他什么,家长可能表现的态度,刚刚讲到这里,坐在下面的孩子们就像炸了锅:“我妈得骂死我”、“那我完蛋了”、“等着挨骂吧”......仔细听下去,发现孩子们的情绪就像要烧开的水,从不同的角落开始冒出泡来。而我的回忆也慢慢钻进了这些大大小小的泡泡里。

小时候帮忙做家务,偶尔会打碎碗、碟,切菜还能切着自己的手,我妈当时声音要么高八度、要么恨铁不成钢的低八度“干点儿活儿还得要点儿劳务费”、“不用你捣乱了,啥也干不成”。当时的我,接着做也不是,放下更不是,憋屈着不知所措。

如此看来,我和我的学生们虽然生在不同的年代,但家长们的表现,如出一辙。

曾仕强老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他自己做公司领导,开检讨会的时候,从来不说大家的错,因为他知道那样做没有用,只会使大家很不舒服而已,他一定会说大家都没有错,是他自己的错,当初自己没有考虑周全,在过程中发现了也没有及时提出办法来。曾老先生先承认他自己有错,然后看大家的反应,如果大家说,是,是你的错,那他自己更要检讨了,为什么大家都说是他的错,要么他领导的有问题,要么他平常真的是太不关心员工了,引起他们一致的不满,要么就真的是他自己的错,但是多半不是这样的。曾老先生说,他发现一旦把错揽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大家都表现的比较勇敢,大家都说这个和你没关系,不是你的错,这时候所有的承担就都出来了,于是他说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分担一部分,就把这次错误切切实实地记载下来,想想办法如何改正,以后不犯就好了。

孩子打碎了什么,家长们大惊小怪,好像小孩做了天大的坏事一样。嘴里还不停地埋怨、咒骂,甚至侮辱,那下次再有同类事情发生,谁还愿意承认是自己做的?即便没有同类事情发生,那这个孩子也会变得唯唯诺诺、缩手缩脚。孩子们很会察言观色,看到家长的态度,孩子就开始有很多情绪负债,背着背着,长大以后就喜欢找理由、找借口。

东西碎了——

       “谁让它太滑了”

书包里乱七八糟——

       “书本那么多能怎么办”

锻炼身体不坚持——

       “我这几天太累了”

想减肥管不住嘴——

       “只能怪这饭菜太美味了”

上课迟到——

       “老师我今天负责宿舍卫生”

上课睡觉——

       “老师讲的太没意思了”

作业不完成——

       “这题太难了,老师也没讲”

……

即便投身于社会,也只会用他全身的本领来推卸责任,却很少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因为长期以来习惯用知识搪塞,不然怎么会有造假?假药、假的食品?

如果孩子打碎东西,家长说:“没关系,收起来擦一擦不要碰伤自己”,然后教给孩子把易碎的物品放到不易碰到的地方,不说一句多余的话,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懂得凡事不找借口,做错了事要承担责任。有些家长非要孩子承认错误,口头上的认错有多大意义呢?搞得孩子说一套做一套,常常以假乱真。

心理学上有句话这样说: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习惯找借口,是害怕遭到严厉惩戒,所以遮遮掩掩,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改变也不可能一朝一夕,闭上嘴,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培养合理的思考能力,安抚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一直生活在外界的影响和童年的阴影作用之下。

人是习惯性动物,但是习惯是可以也是应该顺势改变的,而习惯的改变从观念开始,观念一改变,习惯就改变,习惯一改变,情绪就改变,情绪一改变,行为就改变,然后所有的事情就不一样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习惯找借口的孩子,其家长扮演了什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