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李源老师精读《史记》二 司马迁的对出身的偏好

        听李源老师精读《史记》二

        司马迁的对出身的偏好

        司马迁写《史记》,是要表达他的思想和观点,《史记》一百三十篇的落脚点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做为儒家弟子,他自然主张治国要以仁德,做人要行君了之风。所以《史记》就搜集古今文章,举实事、讲道理来反复论证他儒家的主张是正确的,所以在《史记》中对他所主张的就极力宣扬,对于他所反对的就无情鞭挞。对书中的人物都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观念来追根溯源。

         以仁治国的典型是周公。他是一位被后世被尊为圣王的大贤人,他是周武王的弟弟,辅佐周武王取代殷而立周,然后辅佐武王之子周成王管理天下,施仁政内服诸候外平四夷,为周朝的长治久安鞠躬尽瘁。都说五百年而有圣王出,周公就是司马迁认定的圣王。周公的祖上是弃,是他母亲姜原和巨人脚印的儿子。弃,一生下来就有万物护佑。小时就有远大志向,善农桑,长大后以善农业种植成了帝尧的农师。后来功绩出色被封在了邰,以官为号,称后稷,以姬为姓,以此开始了后稷的兴起。这是周朝先祖的起源。司马迁写他打小就有特异功能,种地本领高于常人,所以被尧封为贵族,开始了一个家族的兴起。接下来就看到弃的曾孙公刘时,后稷家的事业有了大发展;“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公刘继承和发扬了后稷的事业,重农业,兴修水利,修桥铺路完善基建,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引的四方百姓来归附,百姓还做歌谱乐来怀念他的功德,周朝的事业进入了上升期。

        接下来就是好家风薪火相传了。到了古公这一代,事业初成,营城造郭,设立官职,开始管理治下百姓的各种事物。“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司马迁应该会羡慕那个时代,有一代明主,不需皇帝认可,无需圣旨命令就可以委派有能之士管理百姓。

        古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三子叫季历。三子季历娶妻太任,太任和弃的母亲太姜一样贤惠。这里关键人物要出场了,他就是季历的儿子昌,出生时还有祥瑞,所以古公就说,后稷的家族要在昌这一代兴旺起来了。长子太伯和次子虞仲听了,立刻做出了退位让贤的举动,他俩逃到南方荒野里纹身断发以明志,不与季历争王位。“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季历之后就是昌继位,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周文王,他也效法先人,以先祖后稷、公刘之的思想为指导,遵守前辈古公、公季的法则,以仁义治国,吸引天下人才来投,才有了后来伐殷立周的伟大功业。周文王之后,周武王接位,周公走向前台,帮助武王打天下,辅佐年幼的成王治天下,其间发生了许多感天动地的传奇故事,无一不感叹周公的贤明,周公死后,后代被被封到鲁地。

        圣王的代表是周公,那圣人的代表就是孔子。司马迁也是着重笔墨为他敬爱的孔子进行书写。并留下了感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而身在鲁国的孔子祖上可追溯到宋微子,宋微子殷纣王的兄长,殷的遗民被周武王封到宋,微子代纣王的后人管理属民,他施政仁贤,深得殷朝遗民的爱戴。所以鲁国的大夫有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他的先祖弗父何本来继位做宋国国君,却让位于他的弟弟厉公。所以孔子祖上也是贤明之士。

        有了周公和孔子的事例是不是可以证明司马迁的偏好了?还有个反例,并且还是重量级的,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了。秦始皇名赢政,他爹是叫子楚,子楚的爹是秦昭王的太子安国君。故事的主角是子楚,第一配角是吕不韦,一个家财万金的大商人。吕不韦做生意到了赵国的邯郸,见到了正在做质子的子楚,当时秦赵关系紧张,子楚日子过得凄苦,商人敏锐的感觉触动了吕不韦,他说“此奇货可居”。随后花下重金为子楚铺路,一番商业运作,子楚被还是太子妃的华阳夫人认做儿子,成为她的继承人。子楚地位提升了,与吕不韦摆酒庆功,在酒宴上看中了吕不韦一个小妾,吕不韦考虑到投资还未收回,索性就继续加码,忍痛割爱了。司马迁的原文是这样记录这一故事的:“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这之后的故事是子楚成继位成了庄襄王,吕不韦由一成功的商贾变身为国相,成为风投界的传奇。之后赢政接位为秦王,吕不韦再次升级为秦王的“仲父”,成为后世商人们的传说。秦王长大成人,亲政治国,吕不韦就成了他的拌脚石,所以有了:“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一个成功的商人,一个秦国的贵族,一个著书立说的大牛人,被问到有什么功劳与社稷,有什么血缘关系就敢称仲父,惊恐的吕不韦最后以自杀收场。而之后的秦始皇,也成了司马迁笔下一个穷兵黩武,严刑峻法,暴政治国的典型人物。一个一统天下的开国之帝王的生平大事,司马迁就这样轻描淡写地记录下来,或许他认为一个商人的儿子也就值他这样书写了吧。

        这就是司马迁的态度,做为儒家弟子,对他推崇的,就如周公、孔子,就要从根本上证明是正确的,从出身上就是神圣的,家传之风就是贤德仁爱的,所以能成为圣人,被百姓爱戴传颂。对于他反对的,也要从源头证明这个人出身不良,所以他以后所有的成就都会成为反面典型,被青史讨伐。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李源老师精读《史记》二 司马迁的对出身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