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每日一读318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20

【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大意】子贡请问老师什么样的人才算真正的士呢?孔子说:“自己行事要能知耻而有所不为,出使到外邦能不辱君命,有去有回,便可称之为士了。”子贡接着问:“敢问那次一等的标准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都称赞他孝顺,乡里乡亲都称赞他友爱。”子贡又问:“敢问再次一等呢?”孔子说:“像石头一样坚硬固执,说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人虽不懂随机应变,不会圆融,但也可以交待一些事情给他做,就算没什么见识,眼界狭窄,算是次一等的。”子贡又问:“那老师看现在从政这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都是些器量小、见识短的人,他们怎么能算做士呢?”

【一点启示】行己有耻,就是知耻而有所不为;不辱使命是才干足以有为;什么样的人能有所不为呢?必是有志向且远大的人。志向远大的人,关键在于知耻而有所不为,才能聚焦于有所为。志向远大者不贪,不会为小利而跑偏。很多人会说拒绝诱惑很难,其实主要原因在于没志向!志向远大而坚定,虽千万人,吾往矣!读书明理,目的就是立志要坚,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有资格算做读书人。

【浅谈】

(1)古代的士,笼统讲,就是今天的知识分子,孔子此处定义的士,都算老子讲的上士,有目标,对道有追求有追求的读书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只是孔子又分了三个层次,其内在的道德修养,外在的学识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2)第一等上士,行己有耻,有耻包含很多意义,最基本是注重个人品德没有任何污点,自己有原则、慎独,爱惜自己的羽毛,表里如一。使于四方,狭义解是出使外邦,如果广义就是在社会上与各种人打交道,都能游刃有余,胜任愉快。

(3)对比今天世界态势,有点像放大版的春秋战国,读《春秋》、《左传》就可知当今之世,历史是重演的。历史的原则不会变,所以我们今天读古人的书知今之兴衰大势,也就懂了如何掌大原则,自己去领悟,然后知古鉴今。

(4)第二等上士,在家族成员之间称孝,在邻里之间友爱,获得街坊邻居的交口称赞。

(5)第三等上士虽不知变通,处处讲信,境界虽不高,但也是做为普通公民最基本的为人底线。

(6)古人读书考核办法不是今天拿到了多高的文凭,而是问你读通了没有?会不会活学活用?信与通达哪个对一个士更重要?

(7)言必信,行必果,圣人眼里的小人儒,可以处理自己个人方面,而真正能处理好国家大事,包括大到战争、小到经商办企业,必须做到通权达变。

(8)尤其今天快速发展,高度迭代升级的时代,不确定性增加,通权达变,找到适时适地,最佳合理的方案,否则你将只能去做最简单的事情。

(9)通权达变的基础是义,是孟子所言“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是从”,遵从人间道义。义者宜也,这件事是不是对大多数人有好处?所以快速的沟通、商量,最大限度地同步信息,脑子慢半拍的人只好硁硁然小人哉了。

(10)这里孔子也讲了另外一类人,斗筲之人,一斗十升,一筲五升。暗讽三家,器小、连士都算不上!整天升斗小人,蝇营狗苟,只为自己捞,不成器。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每日一读318)